原帖地址:http://url.thailiao.com/ksris
像记流水账一样把这一年半来为小女在曼谷选择国际学校的经历分享给屏幕前的你。深知每个家庭都有一把尺子,每个刻度都是您自己选择学校的标准。不强加与我们的想法与您之上,只希望我们的经历可以为更多人抛砖引玉。
写在前面
一转眼莉莉贝就要四岁了,虽然离上小学的年纪还有一段日子,但早在一年半以前我就开始为她筹划起了下一所学校的选择。原因很简单,选择的余地太大了。截至2015年曼谷大小称得上国际学校的校所大概有175家,不仔细考虑一下自己家庭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真的很容易挑花眼的。
莉莉贝现在所上的Pre-school 叫Mulberry,换成国内的概念就是托儿所和幼儿园合体,是面向1.5至6岁小朋友的英式教育机构。进Mulberry的原因很简单,这里离我家走路3分钟,实在太方便。后来慢慢熟悉了曼谷才知道这是曼谷最贵的一间幼儿园,而来这里上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也都是当地上层家庭的泰国孩子。所以每次学校有活动,这里必定豪车云集 (这一点我过一会儿会多讲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对Mulberry我就不多说了,毕竟我们马上就要离开了。妈妈的感想是一方面,但我深知在这两年半里莉莉贝是全心全意的爱着她的学校,老师和小朋友。每天早上她都迫不及待的穿好校服希望早点来这里和小朋友开启新的一天。除了身体不舒服,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不想上学。除了身高和知识上的不断增长,我最欣慰的是她在幼儿园里学会了怎么去爱去关心身边的人。好比她每天都会说我所有的朋友都来上学了,而不是我的同学来上学了。她会主动要求带小礼物去和朋友们分享,也会常常讲一些她是怎么和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在一起做游戏并照顾他们的。在Mulberry的两年半,我看到的是一个越来越自信,独立,阳光有爱的孩子。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对英国教育有了解的你会知道这里的小学一年级(Year 1)是从5岁开始的,比国内早一年,但大家上大学的时间是一样的,因为国内小初高一共12年,而西方国家是13年。Year 1之前的一年在英式体系中叫做Reception Year, 我个人理解其实跟国内学前班的定义差不多,就是让孩子为了上小学做好准备。在Mulberry其实也是有Reception Year的,我们决定将她转到新的学校主要是希望她能用这一年来更好的适应小学校的生活并且结交一些固定的朋友。所以从2015年有了这个打算开始,我就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来 了解曼谷各大国际学校的信息。特别感谢那些给我提供宝贵意见的过来人。这里就来讲讲我个人在选择学校上的一些想法。特意强调一下选择学校和选择婚姻一样都是特别私人的决定,没有单一的框架可以挪用,也没有对与错。说到底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包括我们今天的决定是好是坏,也只有等到莉莉贝上了一段日子之后才能见分晓。
1 选择适合你的教育体系
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在曼谷的国际学校大概分为以下几种:英式,美式,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新加坡体系和蒙特梭利课程。当然这里也有世界闻名的Lycee Francaise(法国学校),德语学校,西语学校,澳洲系统,但是这对我们来说有点不切实际。因为泰国不是我们的终点站,几年之内我们就会离开这里,下一站未定,所以学校的连贯性是重中之重。在这几项大的范围内我们很快缩小到英式和IB学校原因如下。第一,我和莉莉贝爸爸都是英式体系下读出来的,对这个体系了解和有感情,而且莉莉贝作为一个持有英国国籍的孩子,这也是很自然的选择。第二,对于IB,听过很多关于它的评价,也有很多大学的同学是读IB考进来的,我了解的只是皮毛,所以我们有兴趣去看看这个更加有弹性的教育体系是否适合自家孩子的成长。第三,对于美式教育,我和她爸爸的想法是一致的,太过于开放的教育不适合低年级的孩子,而美国现在的政治经济状况也让我们对于这个国家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第四,新加坡的学校是很让人纠结的,一方面它能满足我对于莉莉贝在语言上的需求,中英文同时授课固然有吸引力,但是我接触的好多孩子在这样的学校毕业后汉语讲得像外国人,英语说得一口新加坡口音(只是个人的感受没有偏见),也许鱼与熊掌确实不能兼得。再加上我们对于新加坡那种近似于国内的强竞争高压力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推辞,所以这一体系也很快被我们排除在外了。至于蒙特梭利学校,我崇尚那种帮孩子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深刻了解培养一个独特的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把孩子放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学习,也许我还不够大胆和前卫,我还是更希望走走传统的路径。这里有一点我要特意强调一下,爸妈意见的一致性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多么的关键。我很幸运,莉莉贝的爸爸永远尊重和支持我的选择,而在我需要的时候也会给我献计献策。我们的意见永远统一,所以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们到现在没有过冲突。
2. 如何缩小范围
在确定了教育体系后,我就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学校,开始读它们的网页,在互联网上搜集家长的评价,咨询身边的朋友,最后和其中的几家预约后进行了参观和进一步了解。即便只考核英式和IB学校,这里面的选择也是很多的。虽然没有很明确的标准,但是网络上也还是把曼谷的国际学校分为了三个等级。至于等级是如何划分的,我觉得也只有那个作者最为清楚。但是很明显的,学费是一家学校的代言。这一点国际学校把经济学原理运用的淋漓尽致。如果它的学费高的惊人,那在泰国人眼里它就是好的。如果哪一年学费降下来,即便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学校租赁的土地降价了,家长们也会马上将孩子转走,认为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环境出了问题。在我看来,高学费的学校一般会有几个特性 – 学校的设备很完善,这包括各种体育设施(足球场,网球场,奥林匹克游泳池);花样繁多的午餐;配备齐全的语言和音乐师资(我参观了一所学校可以选择十种不同的课外语言,包括荷兰语和丹麦语)。换言之,高收费的学校都是大规模的学校,因为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装得下那些完善的设施。但和中国学校很不一样的地方是往往很少有人提到主课的师资力量,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我参观的大部分学校里面都很难看到老师的资格证明。很多家庭由于学费的考虑,会直接忽略大部分一等学校,毕竟那还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我们幸运的多,有了联合国的教育补助,我们自己掏腰包的那部分其实不多。再加上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学费多少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的。
那我们考虑的因素有什么呢? 这几点是我们比较看重的:
1) 老师的国籍和背景
2) 校长在这个职位上的工作的时间
3) 老师的离职率
4) 学生来自的国家 / 泰国学生的比重
5) 班级的人数 / 每个年级的人数 / 学校的规模
6) 成绩 / 毕业生的走向
7) 学校对于汉语及其他语言的重视 (包括泰语)
8) 学校的音乐设施
9) 学校有作业吗?
1 学校的地点
1) 老师的国籍和背景。 如果是读英式或者IB学校,我的要求是老师一定要全部来自英语母语的国家,这一点是对语言上的保证。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有可能,我期待大部分的老师会来自英国。不是国籍上的偏见,而是因为英国的老师会对英式体系有更深刻的了解,他们不但本人亲历过,大部分也有在英国学校任教的经历。另外一点原因就是我们希望莉莉贝能通过老师去更多地接触英国的文化与传统,通过老师去寻根。别的家庭都要培养多元化的孩子而我们为什么要寻根呢?我们这个家也许是超现代家庭的一个缩影 – 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英国籍的伊朗人;妈妈15岁去了英国,一呆8年,毕业后在德国和法国工作;爸爸年幼时去了英国,毕业后去了肯尼亚,墨西哥,回了英国又去了法国,一折腾就十几年;爸爸妈妈在法国相遇结婚生下了莉莉贝,又在她三个月的时候把她带到了曼谷。在曼谷的三年多里,我们讲汉语,讲英语,家里又因为一个缅甸保姆多了泰语和缅甸话。爸爸有时候会给莉莉贝读一些西语的故事,她也在半年前开始法语小班学习。虽然我们一遍遍的告诉她她是一半英国人一半中国人,可是她对这个概念真的很模糊。因为见过了太多这样家庭长大的没根的孩子和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孩子说不出哪个是母语,哪个是祖国,哪里是家,在青春期后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特别多的恐慌),我和莉莉贝爸爸从她生下来的时候就决定要尽可能的让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 而这个根就是英国。我们也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化能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正因为小孩子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我们确实寄予了很多希望在这些来自英国的老师身上。
2)校长在这个职位上的工作的时间。 这个考核指标是我的一个日本朋友推荐给我的。为什么这个重要呢?国际学校校长的更换率很高,尤其是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学校的管理人员常常拿这里作为职业的跳板,两三年就走人。两三年的时间太短暂,没有把心放在学校的校长很难抓住学校的成长脉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家长还有孩子的关系。所以在位时间越长的校长在我看来越会把心思放在学校的健康发展上。又因为这里的校长多非泰籍人士,不存在扎根不走的问题,所以也不用担心他们会坐其位不谋其职的问题。因为这个原因每去一间学校我会问校长来这里多久了?校长的合同什么时候到期呀?
3)老师的离职率。这一点我很关心。莉莉贝在Mulberry两年半换了三个老师,不止老师换,助教也在换,班级保育员也在换。慢慢我才摸索出来很多年轻欧美老师来这里工作一年两年其实就是为了自己周游东南亚筹集资金。作为外籍教师,工资不低,假期很多。两年里他们把工资都花光也把这里的风景都看遍。这没有什么不对,可是说明的问题是这些人并不是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的。我理想的状态是老师至少要在一个学校呆上三五年,而这些老师也至少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资历。在学校的考察中我才发现这一点没有一个学校能够打包票,所以碰上和心意的老师实在是运气吧。
4)学生来自的国家 / 泰国学生的比重。和很多国家的国际学校一样,大部分的学校是对本土学生有份额要求的。这一点很合理,国际学校就要体现国际化吗。如果你是泰国人,一些“一等”的国际学校就会对你的申请特别苛刻。即便你有钱,你也需要走后门找关系。当然这里有特例。好比几个较新的学校,像Shrewsbury就是其中一个,它的泰国学生配额达到70%,而剩下的30%里很多是外国老师的孩子,泰国的混血孩子,还有就是在国外出生拿着国外护照的泰国孩子。这是为什么呢?Shrewsbury大概十年前成立的时候为了能让学校尽快走上轨道就必须不得不依靠大量泰国生源来运作,来创造品牌和口碑。几年做下来,他们反倒觉得依仗泰国生源更能让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原因有二,泰国爸妈和中国爸妈一样,大多为虎爸虎妈,这就注定大部分孩子放学回家后会开小灶。长期开小灶的孩子考试成绩明显好过那些只在学校听课的学生,Shrewsbury因此也就成了国际学校中成绩最为傲人的佼佼者。另一个原因是Shrewsbury的创建者是当地有名的曼谷银行家族。凭着这个家族的名声,很多来求学的就是当地上层家庭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的存在,更多中上层的孩子会被吸引来。莉莉贝一个泰国同学的妈妈就告诉我,她送两个儿子来这里上学就是为了让他们从小与精英的孩子成为朋友,为自己成人后不管是从商还是从政打下革命的友谊。是不是有一点英国伊顿学校的味道呢?虽然在泰国家庭眼中这是一个加分点,可对于我们这并没有吸引力。泰国孩子聚集起来,泰语就会成为中心语言。虽然课程是英语讲的,可是课下难不成外国孩子会被孤立起来。对于莉莉贝那种稍微敏感的性格,我们担心交朋友会有些障碍。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希望她成长起来接触的朋友和家庭都是上层中的上层。这会将她置身于一个气泡中,有一天她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反倒会对最本真的世界产生怀疑。在我看来一个学校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非泰籍国家是一个很好的比例。
5)班级的人数 / 每个年级的人数 / 学校的规模。绝大多数的国际学校真正做得到小班授课,一个配有英语母语老师和非英语母语的助教(一般为泰国人,有些学校会是菲律宾和印度人)的班级不会超过20个学生。有的学校会达到1比6-7师生率。这一点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但是学校和年级的规模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校一个年级会有5-6个班级,同年级人数达到100-120人。有的学校只有2-3个班级。我个人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人数少一点会是一个加分点。在相对学生少的环境里,每个孩子的状态和意愿都会被认识和接受。人数少的时候发生问题的几率也比较少!想想我们当年在国内的学校,小学班级60人,初中差不多100人,也这么过来了,也许我们是越活越矫情了。
6)成绩 / 毕业生的走向。 作为一个中国妈妈这肯定是你最关注的问题,但是相信我,我认识的大部分西方家庭对这个问题并不那么敏感。在他们看来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比一个考一百分的孩子更珍贵。在我们家,学生的成绩肯定是一个考核的因素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来衡量成绩的尺子,在低龄儿童的这个阶段就是看看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本,看看他们的字体写得工整不,看看他们每周课外书籍会看几本,看看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是什么。我觉得工整的字体,爱看书的本性,还有就是对数学不讨厌,这就是成就一个成绩好的孩子的基础。工整的字迹代表他/她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爱看书就会有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不讨厌数学就会对今后的各种科学学科存有好奇之心(这是我剑桥的教授说的 – 偏科的人只能看到一个不完整的世界)。至于高中生的毕业走向,各个学校会有一个往年的记录供家长参考。除了一所学校以外,其他的国际学校几乎成绩相当。
7)学校对于汉语及其他语言的重视 (包括泰语)。 这一点在最初考核学校的时候对我来说确实很重要。我极度渴望莉莉贝能像英语母语一样掌握汉语,所以我寄托了很多期望在学校上。每到一所学校我会咨询学校里面中文老师有多少,来自哪里,每周可以选几个小时的课程,会不会把像她这样有基础的孩子和没基础的孩子划分开,等等等等。慢慢的我才发现也许我对这些国际学校在汉语教学上基于的期望太高了。直到一所学校的教务老师点醒我,她说如果你对孩子的汉语要求这么高,你只能去新加坡的学校了,因为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学习汉语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刚需。毕竟我们生活在曼谷,国际学校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是英文授课,其他时间会有固定的泰语课,剩下的时间孩子才能去选择其他的语言学习。即便是很多打着双语三语教学的学校,到头来因为孩子本身接触的语言非汉语,所以汉语教学也没有很成功。反倒是很多泰国本地的华侨学校有成功的泰中双语教学。我之前工作的单位有个IT管理员是华侨二代在这样的学校毕业,汉语说得挺不错的,汉字也认识一些。所以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我对于这一点也就不太纠结了。汉语教学只能在课后,周末还有暑期班中慢慢展开了。稍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双语三语环境下孩子成长的文章来继续解读语言学习的问题。
8)学校的音乐设施。为什么比起体育设施我更注重音乐师资呢?对于低龄的儿童,奥林匹克游泳场地,足球场地,网球场地,甚至有些学校的高尔夫球场地在我看来真心没多大用处。8岁之前的孩子不会有如此大的精力来使用这些设施。对我们这些低龄孩子的家长来说,花着高额的学费其实是在补贴那些初高中的孩子来享受这些器材。反倒是音乐的设施即便你只有四岁你还是用得到。一个正规的钢琴教室,一些供学生使用的乐器,一个小型的音乐厅,音乐无年龄的限制。一圈学校参观下来,我确实大开眼界。其中一所学校聘用的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更是让我大为震惊。
9)学校有作业吗?。 很多学校在这一点上的分歧很大。IB学校总会很自信地说我们学校一直到多大的孩子都是没作业没考试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弹性人格,不要被作业和考试所束缚。我当然看到过很多教育学的研究,那一派崇尚无作业的专业人士总会挖空心思的像您证明作业是魔鬼,扼杀孩子的童年,摧毁他们的想象力。我却不这么想。作业其实是训练一个人自律和培养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当然,不能范范的说所有的作业都能达到这个目的(我还记得小学彻夜抄写语文书里的基础训练,这样的作业肯定是无用功)。用心设计的作业,用心完成的作业,确实能达到这个目的。我是被作业“做”出来的一代,我讨厌作业,但是不得不说正因为我做了那么多的作业,掌握了一些做作业的方法,我的性格里很少有拖延的毛病。上班以后,只要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我会认真不拖延的完成,我觉得这是义务教育中我最受益的一点。因为我对我的作业有义务有责任。工作以来的十年中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特别是一些欧美教育下出来的“精英”。带点偏见的说,他们大多从小没怎么做过作业,所以每次工作布置下来,他们只会想,而很少做。拖延到最后一天还交不上来的大有人在。比起他们,作业教会我们这一带的是真正的执行能力。当然你可以反驳我有太多其他的途径可以成就一个人不拖延,肯实干。我不否认,但是作业绝对是磨练一个人的试金石。我希望莉莉贝每天都会有一些高质量的作业,用这些作业来磨练她自律刻苦的性格。
10)学校的地点。 这一点我其实很纠结要不要提起。我完全是经过了在意,不在意,又在意的内心挣扎。除了家里有司机的或是爸妈不上班的家庭,大部分的国际学校学生都是坐校车去学校的,不管你是4岁还是18岁。家里离得近的真实太少了,而面对曼谷的交通问题,爸妈能送完孩子再去上班的,也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学校下午三点左右都会放学,上班族的爸妈也没办法接孩子回家。曼谷的几间有名的国际学校都离市中心很远,毕竟那些足球场网球场很占地方,所以孩子每天来回在路上的时间会有一个小时以上。早上孩子会避开上班高峰,可是下午回家是躲不开的。再赶上个特殊节日或者雨季涨水,回家有时遥遥无期。有的学校虽然离家只有3公里,可是由于交通管制,可能会比15公里以外的学校花费的时间更长。这一点我没有特别的见解,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这就是我们家的十个选择学校的指标。这十个指标有几个是贯通的,不管你在哪里,出自什么样的内在需求,你都应该考虑一下。而其他的指标,好比汉语教学,如果我们生活在北京或上海,这就不会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写了这么多,我还想分享一些我具体参观的几间学校的观后感,并且介绍一下我最后选择的学校的情况。
3 实体学校观后感
实体的学校我参观了五间,一所完全IB学校,两所英式和IB结合的学校,两所全英式学校。其中的三所学校我前后去了三次。
NIST (New International School Thailand), IB学校,在校学生1500人,而且是从低龄开始的IB Primary Year Program。如果特别了解IB学校的你可能会清楚,大部分的IB学校其实都只有在最后两到三年才会是真正的IB,之前大多是英国的体制。所以NIST是真正的从一开始就贯穿IB的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协作力,等等。NIST最吸引我的是它非常完善的语言与音乐设施。新建的语言教学楼和音乐教学楼满足了我所有对这两个指标的要求。但从我的角度看过来,以下几点是我不能忽视的问题。第一,IB固然有新意,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没有应试教育的枷锁,完全推崇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我还是希望我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人生起步的时候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比如认真的学好拼写和数学,这是一切的根基。固然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很重要,但是对于四岁的孩子我觉得这样的启蒙也许不是这个年龄段的重点。我知道很多21世纪的家长会说琼瑶数学考了0分,乔布斯大学还没毕业呢,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些人是几千万个人中的特例。我们的孩子未来大都会很平凡,所以在我看来把这个基础打实打好是这个年龄段的要事。我接触过三个从NIST转学出来的孩子,他们普遍的问题是自律性不够强大,自己不能帮助自己打下这个基础,而老师却又在忙着帮助其他孩子寻找自我,所以一两年下来他们自己不能打实基础的现状让他们成为了IB淘汰的产物。这几个妈妈都没有否认IB,但是我可以很明确的看到IB存在的弊端。
NIST中有很多都不是来自英语母语国家的老师,有很多助教是来自菲律宾和印度的。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英语国家,我不会觉得这是问题,反倒会因为这些老师的多样背景而感到开心。但是我之前强调过我的个人需求和我们对于英国文化教育的期望,所以这一点也是我把NIST从我的首选名单中划掉的原因。NIST其实是距离我家最近的一所学校,不到三公里,可是因为地处曼谷最热闹的地段,交通永远堵塞。学校占地面积不是特别大却有1500名2至18岁的学生。每次去都有一种特别拥挤和不安全的感觉。也许是心理暗示,由于附近永远交通拥堵,我觉得学校上空的空气质量也很差。这一点没有科学依据。
Bangkok PATANA School。 这是曼谷比较大规模的一所英式和IB结合的学校。在校学生2300人。英式至16岁,随后转为IB Diploma。80%的老师来自英国,低年级里可以确保100%英国本土教学。老师每年的更换率为13%。泰国学生的人数为20%。汉语教学在这里只是被当作课外活动,所以语言上的教育是有一点欠缺的,主要原因是低比例的中国生源。音乐体育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和很多英国私立学校相媲美。如果你的孩子今年10岁,热爱运动,热爱音乐,我觉得这应该是你的首选。
对于我来说这所学校在我罗列的指标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不足。可能唯一的一点就是年级的人数过多和对敞开式教学的不确定吧。Reception Year中有六个班级每个班级不到20人,这样就有100多个孩子会在一个学年中。而学校在这个年龄段进行的是敞开式教育,Reception Year和低一个年纪的孩子们会在一个地方学习,班级没有固定场所,孩子可以随便去自己喜欢的地方,不同年纪会混在一起,特别有点美国可汗和涩谷学校的味道。也许是我思想有点保守,虽然对可汗学校的翻转式教学有些了解也道听途说过一下他们的成功案例,但非主流的教育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印证它的影响的。在这个阶段中我并不想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品来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手段。而且当你有一百两百个孩子在一片空旷的地方老师期待他们能自觉选择和加入各项活动中时,就一定会有一些孩子被忽略在外。没有人希望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另外一点就是PATANA真的有点远。我家楼里住了三个PATANA的孩子,每天早上6:30会被校车接走。有一次下大雨的周五晚上,他们在校车里坐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才到家。对于四岁的孩子这肯定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Shrewsbury International School。 这间学校之前提过了。泰国大部分的精英家庭都会将孩子送到那里。80%的泰国生源。老师基本来自英国。Reception Year年级有5个班级,每班不到20人。非常完善的音乐和体育设施。教学楼很漂亮。中文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学校每年的毕业成绩傲然。80%的孩子会拿到英式高考A‘Level 的A和B。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30人已经拿到世界前二十名大学的Offers。 地点虽然不是很中心,但是离家7公里,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间学校让我心动过,但是心动过后有两个问题也让我最后将它划出了我的首选单。问题一,像我之前说的,泰国孩子多导致的结果要么是孩子被孤立很难交到挚友,要么是孩子泰文突飞猛进,英语开始不进则退。几个非泰籍家长跟我都不谋而合的提出来这个问题。这个让我很担心。我同样也不希望莉莉贝接触比较单一的社会群体,我希望她能够明白很多孩子家是没有司机和保姆,也不是每个同学的生日都会有马儿供大家骑,每个假期都是地中海迪士尼。对社会全面地认识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会带她去老挝缅甸,会跟她讲很多地方没有水和电,小朋友没有玩具和新衣服,家里的阿姨之前会种水稻,慢慢的她变得特别有同理心。所以每次我们将她的玩具送给孤儿院的孩子她都会特别配合的进行整理。这些精神很宝贵。问题之二是这间学校的校长正在筹划在广东建立一所新的分校来吸引大陆和香港的富二代。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开分校其实是好事,可是我的顾虑是新的学校需要大量时间来运作,这必然会导致校长分身乏术不能专心管理曼谷的校区。他虽然一再强调会有新的管理人员来辅助他的工作,但是现实就是新的管理人员需要时间来熟悉和适应。
Brighton College Bangkok。 这是一所2016年在曼谷创办的英式国际学校。Bright College在英国是最有名的私校,每年为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输送了大量毕业生。学费不但贵得惊人,想要进去也需要你来自卧虎藏龙的家庭。对这间学校我有很大的期待。参观之后我也犹豫了很久。学校建的非常漂亮。师资完全来自英国,很多老师将会是直接从英国本校调聘过来的。校长年轻有干劲,几年前才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为Bright College建了一所分校,而且三年时间阿布扎比的学校已经跨越为当地成绩一流的国际学校。曼谷的新学校配套设施完善,不光体育和音乐,就连汉语老师也已经到位,可以确保孩子们每天都有一段接触汉语的时间。
说了这么多加分的,我犹豫不定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新的学校需要两到三年才能走上正轨。2016-2017年这里只有不到60个学生跨越8个年级。Reception Year今年只有四个孩子。当然我确信今年8月入学的会翻两到三倍。但是那也不过10多个孩子。孩子多会有问题,孩子少同样会有问题。另外,Brighton College 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全面运作就需要泰国的生源,他们的目标是50%的学生来自非泰籍家庭。个人认为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不难想像Brighton会重走Shrewsbury的路。学校的地点也不是很好,附近正在修一条高速,以泰国人的速度估计两年内那里的交通会处于长期瘫痪状态。如果莉莉贝8岁的时候我们还在曼谷,我会考虑将她转到这间学校的。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St Andrew's Sathorn Campus。 最后的这所学校就是我们最终选择的学校了。为什么会选这里?我不能说我之前罗列的十个标准在这间学校都能得到满足,但是我觉得这里是我和莉莉贝爸爸都共同认可的地方。这所学校我前后来了四次,和老师,校长,家长都沟通过。我喜欢它的地方是它是所有国际学校里只提供到小学6年级的学校(生源为2-12岁)。6年级之后孩子会转去St Andrew’s在其他地方的校舍。一直到16岁为止都是英式体系,高中最后两年转为IB Diploma。 学校在校学生不到400人,20%来自泰国本土。老师基本来自英国(除音乐体育老师),助教都为泰国人。Reception Year分为三个班级,每班18-20人。校长本人是英国人,管理这间学校已有快十年之久,她也向我们保证接下来的三年都会呆在这里尽心管理学校。她本人的真诚其实是打动我们的一个地方。很多国际学校的校长其实更像生意人,懂得对家长察言观色,一心想的是怎么把学校“买”给家长。这个女校长反倒是我唯一见过的没有把学校当商品“买”出去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社区学校。每天早上校长会站在操场中间和所有的学生和家长打招呼。有问题直接去找她,不需要预约。家长互相都熟识,所以学校的气氛很友好。没有高大尚上的体育设施,除了25米长的泳道也就是几间普通的音乐教室,可是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些足够了。学校会布置作业,我看过作业的内容,比较新颖。相对于其他国际学校,这里反倒对泰国语课比较注重,每周会有两个小时的泰语学习。而泰国的孩子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辅导。从2年级开始法语会被列为课程每周会有固定的时间,这对我们也很有吸引力。但是这里没有特别丰富的汉语师资。外聘的老师每周来一次给全校有需要的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这一点挺滑稽,从4岁到12岁想学汉语的孩子都在一个班,不知道会是怎么个情景。最后一点就是学校离家不太远,所以不管是我们送她还是她坐校车,都还是可行的。
我们有一些同事的孩子送去那里读书都给出了很好的评价。带莉莉贝去那里面试的那天,操场上一个泰国老人家和我聊起来他为自己孙女选学校的感想,他说只有这里才让他觉得孙女能够感受到英国语言和文化的气息。这位老人家也算是帮我做出最后决定的人吧。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能把自己的这些经历讲出来帮助到更多有同样困惑不知何从选择的父母。我的意见,我的考察和我的决策也许只适用于我的家庭,但我知道在我选择的时候我特别期望能够听听其他人的故事和想法。即便只是参考,所以的意见都是有价值的。
最后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选择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