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乎
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善战而不轻易言战,如非战不可,战则必胜。本文并不是鼓吹战争,相反,而是提倡不打无准备之仗。最优秀的将领往往优先考虑的不是战争的收益,而是战争的风险。本文试图研究当前对印度作战的难处和风险,以及未来为应对战争风险所需做的准备。
第一章,印度是未来中国心腹大患
中国古代最繁盛的王朝莫过于唐朝。唐朝不仅留下了华美的唐诗,也开拓了空前的版图,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而大唐的繁盛,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战略眼光有很大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刚继位的时候,面临的是一堆烂摊子。国内刚刚经历农民战争,人口锐减;外部又有多个强敌环伺,突厥、吐蕃、吐谷浑哪个都不是好惹的主。不过好在唐太宗一代英主,励精图治,并连续打败了突厥和吐谷浑,边疆得到安定,大唐的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但就在这种时候,唐太宗却将战略目标转向东北方向的高句丽,决定倾举国之力消灭高句丽。
李世民将东北小国高句丽视为心腹大患:
这就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大臣反对的理由很简单:“高句丽一个小国,人口稀少,对我国又比较恭顺。现在天下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百姓都不想再打仗了。如果这个时候再耗费民力去打高句丽,可能会激起民变”。这个道理很站得住脚,因为前朝的隋炀帝就是因为征讨高句丽而亡得国,唐太宗这么做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隋炀帝。
对此唐太宗这么回答道:“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之忧”。意思就是说,虽然今天中国已经安定,但辽东的高句丽并未完全归顺。虽然高句丽今天看起来很弱小,但假如有一天它变得强大起来,那个时候再去征讨可能就会吃大亏。因此应该趁着我们现在强大的时候去讨伐它,不给子孙后代留负担。
李世民的战略眼光无人能及,虽然当时高句丽看起来确实很弱小,但由于它采用和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威胁度远大于传统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旦不把高句丽及时扑灭,那日后一旦高句丽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心腹大患。后来的契丹人和女真人皆是如此,再后来的清朝和日本人也是顺着东北入侵中原。唐太宗的战略眼光,为大唐至少争取到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假如没有及时平定高句丽,那到了后面武则天篡位、唐朝陷入内乱的时候,高句丽一定会趁机做大,成为后来辽金那样强劲的敌人。
“ 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之忧。”不要因为对手暂时弱小就轻视它,否则会给子孙带来很大的灾难。这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战略遗产。
而当今的中国面临与印度类似的问题,周边强邻环绕。美国如同当初的突厥一样,国力空前强大,并持续威胁我国国家安全。俄罗斯如同当初的吐蕃一样,虽然人口较少,但对我国有地缘优势,虽然短期内中俄关系不错,但长期来看却存在很大变数。但一个潜在威胁很大,却很容易被轻视的对手是印度,印度如同当时的高句丽一样,表面上看很弱小,但发展后劲比较大,如果眼光放长远些,那么印度很可能是未来心腹之患。
很多人喜欢嘲笑印度的一个理由在于:80年代中印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现在中国GDP已经是印度的5倍。由此可见印度经济增长是多么地缓慢。
1980年以来各经济体GDP增长倍数:
如果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其实可以发现印度经济增速并不慢。1980年以来印度GDP翻了30倍,相比之下除中印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GDP仅翻了10倍,发达国家甚至才翻了8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印度经济发展慢,而是中国经济增长太快,中国的经济成就掩盖了印度的经济奇迹,假如没有中国这个对比,那印度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奇迹。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狂飙猛进并不是没有代价的,80年代以来中国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压低,结合60年代的婴儿潮,年轻劳动力占比大幅提升,使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人口红利。但随着60年代出生的人逐渐老去,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褪去,劳动力成本上升,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去了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印度。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困扰,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同时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
相比之下,印度没有执行过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年轻人口占比非常高,这虽然一度拖累经济增长,但在最近十年里印度的人口红利优势反而凸显出来,中国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印度转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重度老龄化国家,老年人占比高达35%以上;而届时印度依旧会是一个年轻人占比很高的国家,预计届时印度人口将增长至17亿,其中年轻人口达10亿以上,是届时中国的两倍。
印度年轻人口占比非常高:
我们知道年轻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年轻人的多寡对这个国家经济实力有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如果2050年印度年轻人数量是中国两倍,即便到时候印度人均产出只有中国一半,印度的GDP也会与中国旗鼓相当,成为世界前三的经济体。
由于老龄化,本世纪中叶中国GDP可能会被印度追上:
一个十多亿人口的超级大国绝不可小视,印度这个国家虽然当下很弱,并且下限低;但未来发展潜力却很大,上限很高。与这样一个大国成为邻居应当高度警惕,绝不能轻视。虽然我国现在国力蒸蒸日上,但假如有一天我国陷入老龄化的困境,一方面是年轻人减少导致兵源下降,另一方面国家承平日久,国民作战意愿降低。那个时候要想再对付一个有可能实现了崛起的印度,会比现在的难度大得多。
第二章,中印矛盾几乎无法调和
中印矛盾很难调和,正如苏联解体前中苏矛盾很难调和一样。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意识形态、领土争端、文化差异、外交政策所能解释的。
中国刚建国的时候,由于与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关系一度很好,甚至还结成同盟关系,共同对抗西方。但仅仅过了10年,中苏就翻脸成为了仇人,在很长时间里中苏边境双方都布置了百万大军。这是为什么呢?有观点认为是因为苏联走了修正主义,中苏争夺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等,但这些皆不是根本原因。
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中国最大的威胁非苏联莫属。
苏联坦克洪流如果从蒙古南下,一周内就可打到北京: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最大的外部威胁都是北方。而近现代的苏俄则承担了这一角色。冷战期间,苏联空前强大,且其最拿手的莫过于坦克装甲洪流。这与古代的骑兵类似,速度快、威力狠,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对手防线撕开一个口子。
关键的问题在于,冷战期间的苏联,对我国保持了绝对的地缘优势,苏联不仅控制了外东北,还控制了蒙古国(冷战期间蒙古是苏联附属国),这对我国有极其大的威胁。在苏联没有控制蒙古国的时候,苏联如果想进攻中国,尚且需要从东北平原南下,在攻克山海关防线后才能进入华北。但在控制了蒙古高原后,苏联进攻中国所面临的障碍少了很多,苏联坦克只需跨越阴山,就能进入河北。再之后,一旦苏军攻克张家口,那北京基本上就无险可守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能只能像历代中原王朝那样南迁,借助南方水网与苏军对抗。
张家口一旦失守,苏联就可以直抵北京:
虽然当下中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冷战期间则在东北),但人口重心则在华北平原。长城是拱卫华北平原的屏障,北京则是长城防线的节点。因此冷战期间一旦苏军顺蒙古高原南下,只要攻克了张家口,则北京不保;北京不保,则华北危矣。华北一旦沦陷,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中国的国土防卫会变得非常艰难。这个被历史多次证明过。
这就是为什么冷战期间中国会与苏联撕破脸,义无反顾与西方合作的根本原因。只要蒙古被苏联控制,那中国国防就不得安宁。就好比别人拿一把刀抵在你脖子上,无论之前关系多好,在对方把刀收回前,都不可能重归于好。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中国采取了联合美国的战略,最终与美国联手搞垮苏联,走出了国家安全的梦魇。
那为什么冷战后中国和俄罗斯能重新走到一块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蒙古中立化,随着苏联解体,不仅是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国家重新独立,蒙古这样的政权也摆脱了苏俄的掌控。1993年俄罗斯撤回了原本苏联在蒙古的驻军。有了蒙古作为中俄的缓冲,中国的边防安全小了很多。首先是不用担心被俄罗斯搞“闪电战”的风险,因为如果俄军想从蒙古高原闪击北京,那势必要从寒冷崎岖的西伯利亚出兵入侵蒙古,这就能给我国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也能使俄罗斯置于不义之地。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后,作为继承者的俄罗斯实力弱小了很多,其战略中心被迫放在东欧,对远东力不从心,中俄边境的驻军被撤走很多,这也为中俄关系缓和提供空间。
在蒙古中立化、俄罗斯衰落的背景下,由于有美国这个威胁,中俄又重新开始抱团,中俄之间的边境纠纷也很自然得到解决,一些争议领土划分完毕。之后的几十年里,俄罗斯一方面向中国售卖武器,另一方面为中国提供对抗美国的核保护伞;而中国则在经济方面对俄罗斯提供支援,中俄边境也几乎没有爆发过冲突。但假如当初蒙古依旧在俄罗斯手中,中俄是很难走向和解的。另一方面,中俄虽然短期内走向和解,但长期来看,由于俄罗斯对中国有天然的地缘压制,其依旧是我国潜在威胁,中俄之间依然互相防备。
举完了苏联的例子,就能理解中印关系为什么很难调和了。
印度的地缘结构与中国非常像:
印度的地缘与中国非常像。中国的人口重心是华北平原,首都北京是进入华北平原的咽喉。南方地形破碎但有漫长的海岸线,东南则有台湾这样一个大岛,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分别孕育了几亿的人口,还有南沙群岛作为进入东南亚的离岸基地。
印度的人口中心是恒河平原,首都新德里是进入恒河平原的咽喉。南方同样地形破碎且有漫长的海岸线,东南则有斯里兰卡这样的大岛,印度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分别运用了几亿的人口,还有安达曼群岛这样的进入东南亚的离岸基地。
但相比中国,印度的地缘极其恶劣。首先,印度的核心区域均被掌握在它国手中。印度河被巴基斯坦控制,恒河下游(类似长三角)被孟加拉国控制,东南大岛是斯里兰卡。中国有东北、内蒙、新疆、西藏、云贵作为陆地上的屏障,印度什么屏障都没有,一马平川。印度的海岸线过于漫长,很容易遭到东西夹攻,中国则只需守住东面即可。
正是因为印度地缘非常差,无险可守,因此古代历史上印度经常很轻易地遭到外族入侵。无论是雅利安人还是蒙古人均可以轻易沿着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英国人也可以从漫长的海岸线随意进入印度。除此之外,印度这个国家地缘很破碎,人口两大重心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被印度大沙漠隔开,很难统一(正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样)。印度南方由于山地多也较为隔绝,印度南部居然有上百个民族和语言。也就是印度现在实力尚且弱小,所以美国选择“扶印制华”,因此印度海防压力很小,可以把主要军力部署在陆地上;假如有一天美国选择与中国联手对付印度,那印度将成为四战之地,一个四面都可以被进攻的国家国防压力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印度来说,当前最大的地缘威胁非中国莫属。因为中国不仅控制了青藏高原,还与巴基斯坦是盟友关系,一旦中印开战,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印度几乎必败无疑,印度的恒河平原无险可守,处于极大的劣势。
这就是为什么上个世纪60年代印度要入侵西藏、且之后长期保持较高军费开支的原因。不能说印度穷兵黩武,因为在地缘劣势的背景下,只能耗费比对手更多的军费才能维持军事平衡。当初丢了幽云十六州的北宋必须耗费巨资维持上百万的军队才能与辽国维持军事平衡,中苏交恶时期中国也必须采取先军政治的路线才能威慑苏联。
来自青藏高原的地缘劣势、中巴的同盟关系是中印关系无法调和的一部分原因。但长远来看,即便中印能完成领土划分,且中巴不再结盟,中印也很难完全和解。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印都想成为超级大国,都想成为亚洲的领导者,这在战略上必然会产生碰撞。
19世纪中日关系的恶化,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中日都想争夺东亚领导权。中日领土一度不接壤,但如果中国想拱卫东北和京师安全,就必须将朝鲜作为屏障。而日本如果想称霸东亚,就必须向朝鲜扩张,以朝鲜作为跳板谋求东北和蒙古,最终转变为大陆国家。因此尽管当时中日领土并不接壤,但为了争夺朝鲜最终走向了战争,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就是在朝鲜打的。
而未来,中印都想实现崛起,成为亚洲的领导者,就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冲突的关键节点就在东南亚。
东南亚是中印经济后院:
东南亚地理位置极其关键,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唯一通道;资源极其丰富,拥有战争所需的石油和橡胶。另一方面,东南亚的特点在于势力分散,都是小国。这对于任何大国来说都是必争之地。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东南亚与其都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东南亚有很多华人和印度人。在某种程度上,东南亚之于中印,就如同拉美之于美国、东欧之于德俄、朝鲜之于中日,属于必须争夺的利益范围。
在过去,东南亚长期属于西方势力范围,近代被英法控制,当代又被美国控制。但随着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未来美国可能会逐渐收缩期势力范围,相比拉美、西欧、中东来说,东南亚对美国的价值相对较低,因此未来美国可能会逐渐减少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未来东南亚可能会形成一个势力真空区。
因此未来如果中印都强大起来,很可能会激烈争夺东南亚的主导权。在陆地上,印度可以凭借东北邦对缅甸进行渗透,进而辐射中南半岛,在海洋上,印度可以凭借安达曼群岛加大对东南亚海岛的影响力。这与中国类似,中国在陆地上凭借泛亚铁路/泛亚公路加大对中南半岛的辐射,在海洋上则凭借南沙群岛增加对东南亚的影响力。
因此中印关系很难和解,除非满足三个条件:1、中国撤出西藏地区,或者青藏高原成为类似蒙古国那样的中立缓冲地区;2、中国放弃对巴基斯坦的扶持;3、中国或印度放弃对东南亚地区的争夺。这三条我国一条都不可能做到,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尽管印度长期支持“藏独”,但中方不可能让出西藏;中国也不可能分弃对巴基斯坦的扶持,因为一旦让印度统一南亚,印度会将全部矛头对准我国,届时更难办;我国同样不可能放弃东南亚,东南亚是我国天然经济后院,有经济和军事双重意义。
短期来看主要矛盾是1和2,但随着印度国力与巴基斯坦越拉越大,不排除有一天巴基斯坦被印度彻底打垮甚至被印度吞并,届时中国对印度直接的地缘威胁将大大下降,如果印度还能吞并尼泊尔、不丹等国家,那它就有了在青藏高原的支点,中国很难翻越青藏高原直接入侵印度。这个时候中印领土争端将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将转变为势力范围的争夺。
东南亚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荆州,一方面是物产丰富,人力资源充沛,另一方面是处于天下交通要道,水陆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未来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印度均想掌控这一地区,那么争端是在所难免的。在美国如日中天的过去,中印对东南亚的战略诉求都比较少;但随着美国影响力逐渐下降,未来中印都会加紧对东南亚的辐射。中国三大舰队中装备最好的是南海舰队,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对南海的控制,为此甚至在2016年与美国海军对峙过。而印度也花重金打造其“东海舰队”(位于印度洋东部),并大力修建安达曼群岛(位于马六甲海峡西面)上的军事基地。一方面是为了在必要时刻封锁马六甲海峡,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其对东南亚的图谋之心。
安达曼群岛是印度进入东南亚的海上跳板,也是封锁马六甲海峡的威胁:
也就是说,即便中印能达成领土划分协议,并且不再为中印边境展开争夺,中印的矛盾也只能暂时缓解。未来随着中国和印度进一步崛起,对东南亚地区的争夺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和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日关系一样,同时崛起的中日势必会激烈争夺东亚领导权,在中日彻底分出胜负之前,两国关系都难以根本性和解。
长期来看,印度的威胁并不逊色于美国。中美之间虽然有竞争关系,但也有合作关系。英美作为海洋国家,历来都有扶弱抑强、大陆均势的传统,在中国弱小的时候,美国甚至会采取扶持中国的政策,比如二战时期美国援华抗日、冷战后期美国援华抗苏,只有在中国威胁到美国利益的时候美国才会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中美也有很多共同利益,一方面是经贸利益,中国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美国生产高端产品,二者在经贸上有互补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美都有共同的对手—俄罗斯和日本,对中国来说,俄罗斯和日本是近代史上对中国伤害最大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恰好也对美国产生威胁,二战以来,正是美国牵制了俄日这两个国家,才使中国迎来了几十年和平崛起的机会。试想如果有一天美国突然衰落,那俄罗斯和日本会重新崛起,再度成为中国的威胁。因此中美在维护远东地区国际秩序方面有一定利益重合。除此之外,中美在反恐、环保、等方面也有合作空间。因此中美关系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而印度不一样,印度的威胁性质和俄日是一样的,都是领土和生存的威胁。印度一方面有侵占我国领土的野心,这与美国有所区别,美国更多是想要经济利益。而且印度也有称霸南亚、染指东南亚的企图,在中国强大的时候,美国和印度对华都会采取敌对政策;但当中国衰落的时候,美国可能会放松对中国的限制,但印度不会,如果有一天印强中弱,那印度会变本加厉地侵犯我国领土,甚至威胁我国国民生命财产安全。正如同19世纪下半叶清朝最大的外部威胁不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而是一衣带水的的日本;21世纪下半叶中国最大的外部威胁可能也不再是美国,而是近在咫尺、体量极其庞大的印度。
第三章,两线作战的困境,我国在中印边境不占据绝对优势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三国时期曹魏国力远强于蜀汉,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却总能压着曹魏打呢?要知道魏国土地是蜀汉十倍,人口和兵力是蜀汉五倍,实力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强大的魏国却如此惧怕弱小的蜀汉呢?
除了诸葛亮才智过人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魏国虽然强大,但四面受敌,无法倾举国之力对付蜀汉。
魏国面临的对手太多,无法一门心思对付蜀汉:
三国时期,魏国有人口443万,兵力55万;东吴有人口230万,兵力20万;蜀汉有人口94万,兵力10万。从账面来看蜀汉人口兵力远逊于魏国,按理来说魏国想攻打蜀汉那是易如反掌。
但实际却不是这样。魏国北面是鲜卑人、东北方向是辽东的公孙渊、南面是吴国、西南方向是蜀汉。因此魏国虽然国力雄厚,但不得不分兵把守。
魏国战区划分和兵力部署:
军队规模 | 对付方向 | |
北部战区 | 15万人 | 鲜卑 |
东北战区 | 5万人 | 公孙渊 |
南部战区 | 15万人 | 吴国 |
中部战区 | 10万人 | 守卫京师,机动部队 |
西部战区 | 10万人 | 蜀汉 |
魏国的大部分军队被部署在北方,一部分用于抵御鲜卑人的入侵,还有一部分用于看守辽东的公孙渊,防止其独立建国。另外一个用兵重心是东南方向,由于吴国实力强大,且与魏国边境线较长,魏国需要在荆襄和淮南战场部署大量军队。除此之外,魏国中央军大约10万人,其中5万用于守卫京师洛阳,另外5万则充当机动部队,哪个战区需要支援就派去哪个战区。而魏国的西部战区,也就是雍凉一带,仅部署了10万人,这已经是魏国所能提供的极限了。因为雍州(今陕西一带)和凉州(今甘肃一带)在三国时期极为残破,粮食产量很低,无法给养大量军队。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带领的蜀汉军队能轻易压制魏国的原因。蜀汉地形封闭,且与东吴结为同盟,因此可以全力对付魏国。诸葛亮可以将全国大部分军队拉出来和魏国打,魏国只能靠西部战区与蜀汉作战,撑不住的时候还得靠中央军救急。
而魏国却很难主动进攻蜀汉,原因在于魏国的西部战区(雍凉地区)实在是残破,粮食产量低,无法为大军提供补给,必须从中原调粮过去。而且此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一旦压榨过度容易激起民变。
正是因为如此,在很长时间里,蜀汉作为一个小国经常主动进攻魏国,而强大的魏国则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不是魏国不敢打,而是因为不具备主动出击的条件。
在后来的历史中,魏国为伐蜀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是消灭东北的公孙渊政权,解除了一个后顾之忧;其次是在战场上打败鲜卑人,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再次就是在淮南三叛的过程中加大对淮南地区的统治,将吴国的势力范围死死锁在长江以南。另外,魏国还积极在关中屯田,将其打造成一个后勤基地。在做好了充足准备后,魏国才开启了伐蜀进程,一举灭亡了蜀国。
当今中国和印度的情况与历史上魏国和蜀汉的情况类似,中国GDP五倍于印度,综合国力也数倍于印度,但为什么总是印度在边境挑事,我方却处于防御的状态呢?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我国战略对手太多,需要分兵把守。
中国战线太长,需要分兵把守:
我国东面是日韩,东南面是尚未回归的台湾地区,南面是有领土争端的东南亚诸国,北面是历史上霸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俄罗斯,而且无论东面还是南面均受到世界头号大国美国的威胁。在我国的西面,形势较为复杂,新疆和西藏地区均存在宗教和民族矛盾,且印度虎视眈眈。这就意味着我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却需要分兵把守。
中国战区划分和兵力部署:
军事部署 | 对付方向 | |
北部战区 | 3个集团军,北海舰队 | 俄罗斯、朝鲜半岛 |
东部战区 | 3个集团军,东海舰队,一半的空军 | 美国、日本、台湾地区 |
南部战区 | 2个集团军,南海舰队 | 美国、东南亚诸国 |
中部战区 | 3个集团军 | 守卫京师,支援其他战区 |
西部战区 | 2个集团军 | 印度 |
陆军最强的是中部战区,特别是原本38军改编成的82军,可谓是御林军,装备和兵源都是一流。海军和空军最强的是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毕竟东部战区承担着收复台湾的使命,我国一半的空军都部署在东部战区。
相比之下,西部战区的实力排名相对靠后,西部战区仅有两个集团军,虽然人数较多,但一个部署在西北,一个部署在西南。西部战区也没有海军,空军规模也明显不如东部。这与我国的战略重心吻合,我国所有的海军、绝大部分空军、大部分陆军都部署在东部,以对抗美日,压制台湾地区,同时威慑俄罗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产出较低,且交通不便,部署的军力相对较少。
由于当前我国国防压力主要在东面,因此西部地区虽然有漫长的国境线,但军事投入相对较少。与三国时期魏国主要依靠雍凉战区对抗蜀汉一样,当前我国主要依靠西部战区对抗印度,西部战区仅有两个集团军,而且需要同时兼顾新疆与西藏的国防安全,用于对抗印度有点捉襟见肘。
印度六大军区分布图,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北部,离中印边境较近:
印度军区划分和兵力部署:
军事部署 | 对付方向 | |
北方军区 | 3个军 | 克什米尔、中印边境西段 |
西部军区 | 4个军 | 中印边境中段 |
东部军区 | 3个军,东海舰队 | 中印边境东段 |
中央军区 | 1个军 | 守卫京师 |
西南军区 | 1个军 | 巴基斯坦 |
南方军区 | 2个军,西海舰队 | 镇守南印度 |
相比之下印度则可以将大部分军力用于对抗我国,印度陆军人数115万人,总共有14个军,其中就有10个军是专门用于对付中国,占其陆军规模的70%。海军方面,一旦中印爆发战争,由于美国与印度交好,印度可将全部海军派往安达曼群岛用于封锁马六甲海峡,而中国海军大部分要部署在太平洋与美日对峙。空军方面,印度北部地势平坦,机场众多,可容纳印度空军所有战机。而我国西藏地区机场不足,无法停泊大量战机。
中国13个集团军驻地和职责:
驻地 | 负责方向 | |
71军 | 江苏徐州 | 维护中原到江淮地区的交通要道 |
72军 | 浙江湖州 | 与东海舰队协防华东 |
73军 | 福建厦门 | 威慑台湾,作为登台先锋部队 |
74军 | 广东惠州 | 与南海舰队协防华南 |
75军 | 云南昆明 | 威慑越南 |
76军 | 青海西宁 | 保卫新疆西藏 |
77军 | 四川成都 | 镇守西部,威慑印度 |
78军 | 黑龙江哈尔滨 | 防止俄罗斯入侵东北 |
79军 | 辽宁辽阳 | 震慑朝鲜半岛,守卫辽西走廊 |
80军 | 山东潍坊 | 与北海舰队协防环渤海 |
81军 | 河北张家口 | 防止俄罗斯突袭,拱卫京师 |
82军 | 河北保定 | 守卫京师,御林军 |
83军 | 河南新乡 | 镇守中原,机动部队 |
当前中国大约有200多万军队(2015年之前是230万,近几年计划裁军30万),随着未来年轻人占比下降,兵源可能会受到影响,在精兵简政的政策下未来军队规模可能还会下降。中国有13个集团军,假如中印爆发大规模战争,有多少兵力可以用于对印作战呢?
首先西部战区的两个集团军可以用于对印作战,77军沿川藏公路、76军沿青藏铁路便可驰援战场。用于威慑越南的75军也可以沿着滇藏公路进入西藏,驻守河南的83军也可以作为机动部队驰援前线。
但除此之外,我国可能难以再大规模抽调部队支援战场了,因为每个集团军都有明确的职责,一旦大量抽调必然会导致后发空虚,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比如82军是用于镇守京师,且82军主要是打造大平原作战能力,高原作战并非其强项;81军用于守卫张家口,这是北京咽喉要道,用于防止俄罗斯突袭;78军要防御俄罗斯入侵东北平原;79军要震慑朝鲜半岛,兼顾守卫辽西走廊(山海关前哨、北京咽喉之地);72军、74军、80军分别要与三大舰队协防海岸线,73军要威慑台湾。能调的也只有71军了。在某种程度上,美日韩台和俄罗斯牵制了我国大部分军力,使能够驰援中印战场的部队较为有限(其中美日韩台牵制了5个集团军,俄罗斯牵制了3个集团军)。
这意味着一旦中印爆发大规模战争,我国可能仅能调动5个集团军用于对印作战,而印度方面至少可以调动10个军与我军抗衡。由于西藏机场吞吐量限制,我国能派往西藏的战机数量也较为有限,且大部分空军依旧要留在东部与美日对峙。由于马六甲海峡被它国控制,我国海军跨越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与印度海军决战的可能性目前也不大。因此理论上来说,中印战争我国得用40%的陆军、不到一半的空军,接近0%的海军,来对抗印度70%的陆军、接近100%的海军和空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国军力远强于印度,但也并非占据绝对的优势。
但我依旧相信,如果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仅用一半的军力我国也可以打垮印度,但即便这样,当前来看我国仍不具备对印大规模用兵的时机。
第四章,铁路运力对中印战争的制约
制约当前我国对印动武的因素在于国际形势和后勤补给。当前国际关系最大的矛盾在于随着中国国力崛起,美国逐渐将中国视为最大对手,美国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对中国全面施压。在我国的东部,日本和韩国是美国的同盟国,台湾仍未回归,且台独份子对台湾政局影响越来越大。未来来看和平统一台湾的概率已经不大,要么武力攻台,要么大军压境迫使其投降。在北部,虽然中俄关系暂时缓和,但由于我国对俄罗斯天然的地缘劣势,我国仍需要留出足够的军队用于防范俄罗斯入侵。因此对我国来说,当前主要的国防威胁在于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一旦,这里汇聚了我国经济和制造业的精华,必须重兵把守。
因此假如我国欲对印度动武,只能速战速决,持久战对我国有极大的危害。原因如下:
1、如果中印战争爆发,西方国家肯定会趁机介入,战争时间拖得越久,介入程度越深。如果中国深陷与印度的战争泥潭,那么美国很可能会怂恿台湾独立,甚至会鼓动韩国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假如美国的阴谋的得逞,那么我国地缘安全可能会倒退回甲午战争之后,因为丢了台湾则东南经济腹地会受到威胁,丢了朝鲜则东北乃至京津冀失去屏障,这种代价是我国无法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双线作战的风险,即在与印度开战的同时在台海与美日开战,这会加剧我国物资消耗,破坏经济正常运行。历史上双线作战的大国往往都会陷入困境,比如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德国、拿破仑时期的法国等。
2、即使美国不直接军事干涉,如果与印度进行持久战,对我国也不利。因为我国对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依赖度较高,一旦爆发战争,印度海军可借助安达曼群岛封锁马六甲海峡(虽然印度海军弱于我国,但我国海军可能会被美日牵制在西太平洋),亦或是美国借口战争中立原则封锁马六甲海峡(二战期间英美对德意日都搞过石油和武器禁运),因此中印爆发战争需做好被能源禁运的准备。正常情况下我国石油可以用3个月,如果战前积极储备石油、且战时采取石油配给制度的话可以争取使用6个月以上。但战争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无法保证中印战争仅持续半年,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过长,我国可能会面临很大的能源危机。最坏的情况是,我国可能会因为缺少石油而不得不提前结束战争。即便我军不存在石油缺乏的问题,但民用石油肯定会受到限制,由于石油是制造业的基石,在缺油的状态下我国制造业可能会受到冲击,外贸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抢走。
3、如果中印陷入持久战,那最受益的必然是美俄日等国家,一方面战争会是资金和制造业大量从中印撤出,另一方面美俄可以向印度大量售卖武器来赚钱。由于战争期间中国可能会加大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度,俄罗斯可能会坐地起价。极端情况下,如果中国深陷与印度和美日两线作战的泥潭,不排除俄罗斯会趁火打劫对我国发动入侵,历史上俄罗斯经常干这种事情,比如二战期间与德国夹攻波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趁火打劫割走我国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等。因此不但不应该将俄罗斯视为盟友,反而应该对其保留警惕。
总之,从外交的角度来说,当前如与印度开战,不宜进行持久战。外交条件仅允许我国与印度经常有限度的短期战争,由于中印边境一年的时间里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大雪封山,理论上只有6月—9月初适合开战,因此如欲与印度开战,需要在3个月的时间解决战斗,否则只能拖至第二年,变成持久战。
那么当前我国能在3个月之内打败印度吗?我觉得是没有必然把握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线和后勤的制约。
我国进藏铁路仅有青藏线:
我国虽然铁路总里程很长,但铁路主要集中在东部人口密集区域,相比之下西部的铁路运力相对较低。在交通运输方面,海运>河运>铁路>公路>空运,一艘万吨巨轮的运力相当于200—300节火车的运量。海湾战争中,美军之所以能保障50万大军的后勤,主要靠了两个法宝。第一个法宝是海运,在战争期间美军不仅调用海军运输舰艇,还征用了很多民用船只运送物资,在船运为主、空运为辅的情况下,美国从本土向前线运送了770多万吨物资。第二个法宝是就地购买,美军向沙特等盟国大量购买军需物资,包括水和食物等。在海湾战争7个月的时间里,美军共计消耗了3000万吨物资,日均消耗量10多万吨。
按美军的消耗来看,如果中印爆发大规模战争,那我军在边境可能也需要投入50万兵力才能与印军持平,假设我军日均消耗物资10万吨,则3个月的时间里我国一共需要向中印边境运送将近1000万吨物资,这对后勤无疑是一大考验。
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氧气稀薄,火车内燃机做功效率非常低,在功率很低的情况下铁路运力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距。按照青藏铁路运力,青藏铁路在双线改造后一年的运力大约是800万吨,3个月内可能仅能运输200万吨的物资。如果加上空运和公路运输,要想保障1000万吨的物资供给也较为困难,而且空运成本极高,需要消耗大量燃油。与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相比,我军后勤方面面临的劣势在于缺乏补给基地,西藏地区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无法为大军提供足够的物资补给,物资需要从内地大量征调,这就加剧了后勤压力。
西藏地区的公路运力非常低:
另一个问题在于,青藏铁路目前仅修至拉萨一带,而中印边境离拉萨尚有一段距离(比如洞朗地区离拉萨就有500公里的路程)。如果是用公路运输的话,可能也难以满足后勤要求。西藏地区地形极为险峻,公路驾驶速度可能只能保持60码左右,无法开得很快。因此光靠青藏铁路+公路运输+空运,是很难满足与印度大规模决战的后勤要求的。
由于青藏高原运输条件极为不便,假如中印发生遭遇战,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我国在中印边境可能仅能维持十多万军队的后勤,而且也不能将东部地区的军力过多调往西部,否则会导致东部防备空虚。中印边境非常漫长,意味着中国要靠十多万军队与印度70多万军队对抗,虽然我军装备强于印度,但要在3个月内打垮印度陆军主力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找不到合适机会围歼印度陆军,等西藏地区大雪封山,中印战争就会拖成持久战。
在持久战的背景下,一方面会给西方介入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加剧我国能源压力,另外,在山地作战我国可以达成战术目标,击溃甚至歼灭印度军队,但难以达成战略目标,既无法彻底击溃印军主力,也无法更进一步占据印度土地或城市。山地作战会导致中印战争成为消耗战,最终两国两败俱伤,西方渔翁得利。
总之,在遭遇战的背景下,我国面对印度有几大劣势:
1、我国主要战略重心在东面,70%的军力要拿来与美日韩台对峙,无法腾出双手来专门对付印度;
2、从2016年开始美国逐渐将中国锁定为头号竞争对手,如果我国对印度开战,一旦成为持久战美国乃至西方必然会介入,届时台湾地区、朝鲜半岛、南海地区可能会发生战况,我军将陷入两线作战局面;
3、我国60%的石油进口途经马六甲海峡,大量出口贸易也需经过此地,一旦对印度作战,印度或美国海军可能会趁势封锁马六甲海峡,而我国原油储备仅能在战时维持6-12个月左右;
4、两线作战的风险和能源压力注定我国对印度只能速战速决,但青藏高原地势复杂,青藏铁路无法支撑大规模作战所需的后勤,在遭遇战中我国仅能靠少量部队与印军作战;
由于当前有这些劣势,我国很难取得战略目标。即便我军打赢了战争,也很难进一步扩大战果(比如彻底歼灭印军主力或者夺取平原地区),反而还会引起西方干涉或者戒备,加速印度和美国结盟的进程,使我国外交环境更加恶劣。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当前我国不应该主动与印度进行大规模交战,应该以防守为主。也正是因为拿准了这点,印度政府才会肆无忌惮在中印边境挑衅。
第五章,收复台湾是解决印度问题的前提
那中印战争的破局点在哪呢?不在西部,而在东部。正如二战时期美日战争的破局点不在太平洋战场,而在苏德战场,解决了德国后美国才能腾出手来对付日本。如果中国未来想解决印度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是东南沿海的屏障,也是东出太平洋的跳板:
台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台湾是东南沿海的屏障,假如台湾被敌国掌控,则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将成为战争前线,敌国的飞机可以从台湾起飞轰炸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其次台湾是我国东出太平洋的跳板,如果收复了台湾,那么东海舰队就可以驻扎在基隆港,届时美日的海空军基地将轻易成为我军靶子,美国可能会将防线从琉球一带收缩至关岛一带。因此对我国来说,在当下台湾的战略价值是远大于蒙古、藏南等地的(另一个战略价值极大的地区是缅甸)。
和对印度开战不同的是,收复台湾的后勤压力是非常低的。可以做一个对比,中国东部的大城市,比如上海,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方式,春运期间可以运送上千万人口。而西藏的拉萨,春运期间满负荷的运输能力可能也不及上海十分之一。面向台湾的前线是福建,以福建的交通能力(包括水陆空运输),如果遇到战争我国可以在一周内向福建运输100万军队及相应的战争物资,福建本身也是经济大省,不存在补给困难的问题。如果台海前线有需要,东部战区、中部战区、南部战区都可以快速向福建运兵,这种动员效率是青藏高原远不能比的。因此在台海作战,是完全可以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
当前我军收复台湾的技术手段已经成熟,我军无论是规模还是装备水平都远超台湾守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都可以全方位压制台军。收复台湾最大的难题在于美国的干涉,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美博弈的问题。美国对台湾的扶持可谓不择余力,不仅是售卖装备给台湾,还允许台币汇率低估,让台湾享受很高的贸易顺差,这是日韩都没有的待遇。台湾是美国敲打中国的一张王牌,因此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台湾。
有观点认为美国不会为了台湾与中国开战。这个观点低估了美国捍卫其世界霸权的决心,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已然将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而台湾是美国制衡中国最核心的王牌。一旦大陆收复台湾,美国不仅会失去台湾牌,还会产生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日韩以及东南亚可能会因为美国的不作为而倒向中国,届时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阵线就有瓦解风险。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美国已经尝试运用包括关税、科技、金融、外交等不同手段来压制中国崛起,均未取得预想的成果。因此不排除未来美国可能会采取军事手段来压制中国的可能性。美国可能不会为了台湾本身而与中国开战,但美国很可能会以台湾为借口与中国开战。类似的例子是1914年英国为了压制德国崛起,借口德国入侵比利时、破坏中立而直接对德宣战,而在此之前德国国内舆论皆认为比利时不值得英国为之一战,这种战略误判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假如我国开启收复台湾进程,那势必会引起美国干涉,区别在于美国会是采取武力手段还是非武力手段。如果是武力手段,则美国有可能在战争期间干涉(类似朝鲜战争),也有可能在战后军事介入(类似海湾战争);如果是非武力手段,则有可能采取包括石油禁运、金融账户冻结、科技制裁等手段(类似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无论美国采取哪种手段,均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冲击。
如果要收复台湾,那一定要等时机,天下有变的时机。这种时机包括:1、美国和俄罗斯军事对峙,分身乏力;2、美国因为进攻伊朗,大量军力被牵制在中东战场;3、美国发生内乱,政府和军方无法做出决策。只有这种时候,我国才具备真正收复台湾的条件。
美国各大舰队防区划分图(防区太多,分兵把守,容易多线作战):
美国各大舰队军力和负责方向:
军力 | 负责方向 | |
第二舰队 | 4支航母特混队 | 西半球 |
第三舰队 | 4支航母特混队 | 东半球 |
第四舰队 | 少量舰船 | 拉美地区 |
第五舰队 | 1支航母特混队 | 镇守中东和印度洋 |
第六舰队 | 1支航母特混队 | 威慑俄罗斯 |
第七舰队 | 1支航母特混队 | 对抗中国 |
第十舰队 | 无 | 网络部队 |
如果说中国存在国境线过长,需要分兵把守,有多线作战的风险。那美国分兵把守、多线作战的风险只会更高。作为全球性帝国,美国需要维护全球的秩序,而中国仅需维护好东亚的秩序即可,二者防务压力不是一个等级。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主要有三个对手:东亚的中国、欧洲的俄罗斯、中东的伊斯兰反美势力,美军需要做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准备,因此军费开支非常高。
从美国海军的部署来看,美国在东亚部署了第七舰队来专门对付中国、在西欧部署了第六舰队来专门对付俄罗斯、在阿拉伯海部署了第五舰队来看守中东(第五舰队也可用于封锁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除此之外,美国分别在东西海岸部署了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这两支舰队云集了美国海军的精华,可用于在战时支援其他战场。
由于战线过长,树敌过多。在台海战争中美国不太可能将所有海军全部调往东亚,因为这势必导致全球其他区域出现势力真空。至少第二舰队、第四舰队和第六舰队是无法调到东亚战场的,因为这些舰队要么用于压制俄罗斯,要么用于守卫美国东海岸。况且沟通美国东西海岸的巴拿马运河容量较小,无法让航母通过,如果改道走麦哲伦海峡或好望角则耗时耗力,那美国航母特混队从大西洋赶到东亚战场可能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届时可能已经错过最佳干涉时间了。因此如果台海爆发战争,美国能直接用于参战的是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第五舰队或通过封锁马六甲海峡以实现间接参战。
这对我国是一个利好,因为我国不必面对美国所有海军,只需面对包含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即可,也就是说需要面对5支航母特混队(美国航母部署经常发生变化,届时也可能是5-7支航母特混队)。当前来看如果我国海军、空军、火箭军齐上的话,可以对抗美国3支航母特混队,未来随着我国军力进一步提高,在东亚近海地区作战,我国海空军+火箭军有望能达到美国海军50%的战力。
防区过多、兵力分散是近十年来美国着手战略收缩的原因,在90年代,当时中国军力非常弱小,美国仅需第七舰队就能轻易压制住东亚,那个时候中国三大舰队齐上也不是美国一支航母特混队的对手。因此美国一度可以肆无忌惮将大部分海军用于进攻伊拉克或阿富汗。但现在,由于中国军力飞速上升,美国仅靠第七舰队是压制不住中国了,至少需要三支航母特混队才能与中国抗衡。因此美国国内开始着手战略收缩,将主要兵力投放到亚太地区,这一“重返亚太”的政策从奥巴马时代就开始执行。
因此如果未来美国与俄罗斯对峙或者与伊朗开战,那我国就会迎来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与俄罗斯或伊朗对抗需要消耗美国在西半球地区大部分军力,届时我国如果出兵收复台湾的话,胜算是比较大的。因为美国能立马开到战场用于干涉的仅有第七舰队,是不足以与我军抗衡的。而驻扎在本土的第三舰队如欲赶往战场需要10天时间,如果我军能在10天之内收复台湾,就能在台湾站稳脚跟,利用台湾现成的机场和港口反击,以逸待劳将美国海军援兵拒于国门之外。
以我军军事装备的升级速度,未来十年我军能够继续拉低与美国海军的差距,十年内我军大概率能在东亚近海地区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包括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相当于美国海军军力的50%)抗衡,因此只待时机一到(美国在中东陷入战争泥潭或与俄罗斯缠斗),就可以果断收复台湾。在现代战争模式下,战争效率变得很高,结合我国强大的动员速度,收复台湾应该不需要太长时间,只要电子战能取得胜利,摧毁台湾的指挥、通信、预警系统,就能使台湾驻军陷入混乱,预计我军可以在一周内登岛,半个月内基本占领台湾重要的铁路枢纽、水电站和码头,基本控制台湾局势。
在收复、巩固乃至彻底消化了台湾之后,我国的地缘形势将得到极大好转。首先是经济腹地——东南沿海多了一个屏障,届时东海舰队可以部署到台湾,将我国的海上防线外推500公里,美国在冲绳的基地作用也会大大降低,因为如果美国军机在冲绳起飞的话,部署在台湾的预警机可以第一时间侦查到。如果届时南海也被我国控制的话,我国的海防压力会大大减少,相当于筑起了一道海上钢铁长城。由于军机、导弹、潜艇等都可以部署到台湾东岸,届时美国航母在西太平洋地区可能会举步维艰。
收复台湾后我国陆防也将得到改善,首先东部战区不用再维持三个集团军的规模,驻扎在福建的73军可以转移到西部战区对抗印度,驻扎在浙江的72军可以跟随东海舰队一起转移到台湾。原本用于与台湾对峙的军机可以转移到西部,用于瞄准台湾的导弹也可以改为瞄准印度。在收复台湾之前,我国对付印度相当于背着手打架,一只手和印度过招,另一种手在背后防着台海局势。在收复台湾之后,就可以解放双手,全力对抗印度。这和清朝康熙时期类似,清朝最大的对手是准格尔汗国,但只有在解决台湾问题后,清朝才能腾出手来全力对抗准格尔。
除了收复台湾之外,未来十年我国还需要加快西藏铁路网建设,修建川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日亚铁路等,加大内地对西藏地区的运输能力,争取将内地对西藏地区的运输能力从当前的3万吨/天提升至10万吨/天以上,以保证我军能在3个月内向西藏运送1000万吨物资,避免出现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西藏铁路规划图:
除了西藏铁路网的建设外,还应该加快中巴铁路和中尼铁路的建设,毕竟在青藏高原地区作战不利于我军发挥火力和机动优势,如有机会在印度本土平原作战对我军优势更大。
中巴铁路规划图:
另外,还应该加快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机场和导弹发射井的建设,未来战争空军的作用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在西藏地区机场数量明显偏少,战时一旦遭到印军打击,我空军战机将陷入无机场可停泊的状态,未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新疆西藏地区大力修建机场,并加强雷达防空网建设,使未来作战时我军可取得制空权。导弹井建设也有必要,我军火箭军强于印军,在新藏地区部署导弹部队,可在战时重点打击印度如铁路、桥梁、机场、发电站等重要军事设施。
也应该继续构建印度洋沿岸可供我国海军停泊的港口,包括瓜港、吉大港、仰光等,如果未来中印战争中我国海军能够参战,那远洋作战需要补给基地。
同时还应该推广新能源和电动车的应用,降低我国原油对外依赖度,因为战时我国可能会面临马六甲海峡被封锁的风险,为了避免出现能源危机,应降低石油在燃料消耗中的比重,同时继续建设海陆石油进口管道,提高被能源禁运时的持续作战能力。
第六章,二战以来中印的战略博弈
1、50年代,中印关系处于蜜月期
50年代是中印关系自二战以来仅有的蜜月期,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曾经都是被西方侵略过的文明古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一度惺惺相惜。
50年代初中印关系极为友好,尼赫鲁访华期间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曾经主张包括中印在内的第三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反对美苏霸权。在印尼万隆会议中,印度和中国联手推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方面给与中国很大鼓舞。但中印的蜜月期随着1959年解放军进入西藏平叛而告终。
1959年,我军进入西藏地区平息叛乱,并对西藏的落后制度进行现代化改造。但这却引起了印度的恐慌,印度高层认为一旦中国掌控了西藏地区,那么假如有一天中国国力强大起来,中国将能够居高临下对印度核心平原地区造成威胁。因此印度尼赫鲁政府决定趁中国在西藏地区立足未稳、后勤补给困难的时候先发制人,在西藏抢夺战略缓冲地带,使印度能在青藏高原获得足够的屏障。因此印军在西藏地区大量修建军事据点和哨所,步步蚕食我方领地。
2、60年代,中攻印守
面对印军的挑衅,我军保持了足够的克制,一方面有序撤退,诱使印军深入西藏内地;另一方面加紧对西藏地区的物资运送,在西藏地区储备了足够用一年的军事辎重。1962年,美苏在古巴发生对峙,核战争一触即发。我军趁此机会包抄了孤军深入我国腹地的印军,并将其分割成好几部分,依次围歼。利用美苏对峙、无力干涉的窗口期,加之高超的战争技巧,我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大获全胜。之后由于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且后勤补给困难,我军主动后撤,体面地结束了中印战争。
但中印战争却带来了三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自此以后印度将中国视为头号威胁,印度加大了在中印边境的军力部署,并逐年提高军费预算;第二个影响是印度在此之后更加倒向了苏联一方,与苏联一南一北对我国形成战略夹攻的态势;第三个影响是巴基斯坦在战后与中国走进,乃至后来成为中国最铁杆的盟友(可能也是唯一盟友)。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牵制印度的有力武器、
3、70-80年代,印攻中守
我国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长期面临内部困扰,以致于那一时期国民经济运行和军事建设都受到影响。但在外交上,70年代苏联成为了中国头号威胁,双方甚至在1969年爆发军事冲突,中苏边境双方一度陈兵百万,中国被迫只能大搞三线建设,将军事工业转移至西部地区。由于来自苏联的共同压力,中美逐渐走近。1971年,在巴基斯坦的牵头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随后第二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式破冰,在亚洲地区逐渐形成了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对抗印度+苏联+越南的局面。
为报复巴基斯坦牵头中美关系走近,印度挑起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为了报复巴基斯坦牵头中美关系走近,在基辛格访华4个月后,印度悍然挑起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对巴基斯坦发动了全面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印度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最开始假装将主力部队集中在西线,使巴基斯坦误以为印军将进攻西巴基斯坦地区。但实际上印度却虚晃一枪,将主力部队调遣至东巴基斯坦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印军就打进了东巴基斯坦首付,逼迫9万巴军投降。之后,印度扶持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彻底削弱了印度在南亚地区的最大对手。
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吃了大亏,也犯了一定的战略失误,坐视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本来在亚洲地区,是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对抗印度+苏联+越南的局面,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美国一度派出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来威慑印度,同时美国也希望中国能派出陆军阻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入侵。但当时中国面临三大难题:1、当时印度和苏联是盟友关系,印度入侵巴基斯坦得到苏联背书,苏联为此在中国北方陈兵百万,以此威胁我国不准出兵印度;2、当时正值冬季,中印边境大雪封山,无法展开军事行动;3、中国当时内部局势较为复杂,很难腾出手来应付外部形势。等中国完全反应过来后,印度已经实现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战略目的。
不管怎么说,1971年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对我国地缘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害。首先,东巴的存在挡住了印度进入东南亚的路线,如果今天东巴还在的话,印度西里古里走廊随时都有被切断的风险,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将大大下降;其次,如果东巴还在的话,我国收复藏南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因为我军可以与东巴联手加攻印度东线的部队;再次,巴基斯坦被肢解后国力大大下降,已经无力再与印度对抗,也无法再与我国三面夹击印度。
在某种程度上,印度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并强化了与苏联的盟友关系。在70-80年代,印度—苏联—越南分三线对我国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我国地缘安全一度受到挑战。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我国义无反顾加入西方阵营围堵的原因,因为一旦苏联不倒,我国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很难全力发展经济。1979年我国与越南爆发战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打破这种三面被围的状态。
80年代由于印度大量装备苏联武器,印度军事装备一度比我国更加先进,1987年印度一度试图在藏南地区挑起第二次中印战争,在边境部署了5万人的部队,甚至计划到达到雅鲁藏布江一带。但被我国用外交手段制止。但在80年代,我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军事装备对印度均不占明显优势,这也是那个时期印度屡屡挑衅的原因。
4、90-00年代,中印缓和期
90年代最大的地缘事件就是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中国北方最大的威胁消失,我国可以全力发展经济(苏联解体是1991年,次年邓公南巡,肯定市场经济作用)。
而印度在失去苏联这一大靠山之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很长时间里都无力再向我国挑衅。与此同时,印度国内也开始反思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病,也开始发展市场经济。由于中印两国都致力于本国经济建设,因此中印边境局势一度缓和了很多。在90年代和00年代,中印基本没有爆发过大规模边境冲突,两国经贸关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90年代—00年代,也是中国国力迅速与印度拉开的时期。在50年代—80年代时期,中印两国经济实力一度旗鼓相当,发电量、钢铁产量等工业指标互有长短,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中国和印度GDP相差不大,但到了2010年,中国的GDP却将近印度5倍。而且中国的工业体系也远强于印度,中国军事装备均可以自主生产,但印度军事装备却依赖进口。中国的经济崛起,既有东亚国家主导经济模式的作用,也有承接东亚国际分工的因素,这些是印度所不具备的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一度使经济因为人口红利而腾飞,但也带来了老龄化的隐患,这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相比印度的一个不足。
由于老龄化问题,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已逐渐被印度赶上:
4、10-20年代,印攻中守
2010年以来,中国随着劳动力拐点的到来,以及资本存量逐渐过剩,GDP由高速增长切换位中速增长。但印度由于人口结构尚且年轻,GDP增速仍能维持7%左右的水平,因此中印的经济差距不再继续拉大,国力差保持了相对平衡。饶是如此,中国GDP总量依然是印度5倍,综合国力也远强于印度。
但2010年以来印度逐渐转变了对华战略,重新在中印边境开启挑衅行为。2010年、2013年印度均在中印边境有挑衅行为,2017年和2020年更是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每次均是印度先挑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原因在于中美关系的恶化。在冷战期间,印度仗着有苏联的支持,屡屡挑衅我国;苏联解体后印度失去了最大靠山,一度老实了很多。但2010年以来,随着中美关系逐渐恶化,印度再次找到了新的靠山——美国,有了对抗中国的新资本。
特别是在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后,美国将中国锁定为头号竞争对手,印度也加入到美国打造的——美、日、澳、印的围堵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中。在我国大部分军力被牵制在东部地区、无暇西顾的情况下,印度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在中印边境挑起军事冲突。印度的心态是:如果冲突占优那可以趁机占领一部分土地,如果冲突失利也可以趁机转移国内矛盾,提高莫迪声望。
未来十年来看,中美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美国会加紧打造围堵中国的包围圈,印度将是美国亚太战略重要一环,美国可能会采取“扶印制华”的政策,鼓励印度的军事冒险行为。而印度方面,随着印度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逐渐迈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会暴露出来,阶段贫富差距、宗教文化等矛盾必然会激化,印度政府完全有可能加大对中国的军事挑衅,以此来转嫁内部矛盾。未来十年预计印度仍将屡屡在中国边境进行小规模挑衅。参考近几年的情况,2017年莫迪改革(比如废钞令)在国内遇到困难后便向我国挑衅,2020年印度因为新冠疫情+蝗虫+水灾激起民变,因而加大对我国挑衅力度。这两次挑衅的内部原因是印度政治挫败,外部原因是中美关系恶化给与印度可乘之机。预计未来只要印度国内矛盾升级期间,其均有可能在边境向我国挑衅。由于我国首要任务是收复台湾,因此对印度可能继续采取防守的策略。
第七章,对印度作战的战略目的
如果对印度开战,需清楚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是击溃印度军队?占领印度土地?打垮印度政府?还是别的。如果没想清楚战争目的就贸然开战,很有可能会陷入战争泥潭,得不偿失。
一个反面的教材就是二战时期的日本,由于陷入军国主义狂热,日本军政府取代文官政府执掌国家政权,而军政府过于纵容日军的军事冒险行为,试图通过战争来转嫁国内矛盾,低估了中国的抵抗决心和毅力,最终陷入战争泥潭。
如果未来我国要拟定对印度作战计划,一定要想清楚对印度作战的目的是什么?先确立好方向,再付诸行动。
首先要确信的一个事实在于:我国不具备吞并印度核心领土的能力,因为印度核心本土,无论是恒河平原还是印度南部,人口众多,民族、宗教矛盾复杂,即便短期内能占领这些区域,也会面临战后治理的问题。如果过于深入印度境内,必将陷入战争泥潭,要想维持占领区的治安需要相当庞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当年侵华日军就是因为陷入中国的战争泥潭才遭到失败,不可不引以为戒。
因此对印作战更多应该是一种争霸战,类似古代的长平之战或近代的普法战争,都是以击溃对手主力部队、占领部分战略要地为目标。对我国来说,印度的战略要地无外乎三块。
中印博弈的战略要地1——克什米尔和阿克赛钦:
第一块是克什米尔和阿克赛钦地区,也就是印度西北部,中国新疆和西藏交界处,这块地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三足鼎立,如果未来能促使印度偿还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那阿克赛钦将由与印度接壤转变为与巴基斯坦接壤,印度想染指阿克赛钦必先过巴基斯坦这关。另一方面,如果巴基斯坦彻底掌控了克什米尔,那印度北上中亚的通道将被挡住。
中印博弈的战略要地2——印度东北七邦和藏南(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
第二块战略要地是印度东北七邦,我国的藏南地区就处于这一区域(被印度命名为阿鲁纳恰尔邦),这一区域以黄种人为主,历史上与西藏渊源更深,与印度本土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印度建国以来其东北七邦经常有独立之心。如果未来我国能策动这一区域独立,不仅有有效解决藏南问题,最重要的是,还能堵死印度通往东南亚的陆上通道。
中印博弈的战略要地3——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
当前印度在地缘上对中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这两个群岛位于马六甲海峡西北部,一旦中印爆发战争,印度海军和部分空军有可能驻扎在安达曼群岛,以此来切断中国海上贸易线。虽然我国海军实力强于印度,但远洋作战难度远高于本土作战,我国至少需要三支航母战斗群才能确保击败印度海军+安达曼群岛上的空军。因此如果有机会的话,应该尝试拔掉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这两科虎牙,无论将其划给离得更近的缅甸、孟加拉国,还是促使其独立,亦或是归我国所有(可能性有限),均是不错的选择。
总的来说,如果对印度开战,那战略目的就是尽可能将这三块区域从印度本土切割出去,如果能使克什米尔、印度东北七邦和安达曼群岛脱离印度控制,将能彻底堵死印度北上渗透中亚、东进染指东南亚的可能,将印度的发展空间局限于南亚一带,那么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印度都只能成为区域性大国而非世界性大国。
而如果能在战争中大量歼灭/俘虏印度士兵,使其丧失很大一部分军事有生力量,就能够狠狠打击印度扩张气焰,使其政府权威一落千丈,那么在战后印度政府将不得不面对本国人民的质疑,在很长时间里印度将无力再与我国争雄。因此我国对印度作战的两大目的,一个是打一场压倒性的大胜仗,扑灭其嚣张气焰;另一个是尽可能分割其战略要地,限制印度扩张能力,顺便拉拢印度周围小国,使其成为围堵印度的重要节点。
第八章,平原作战优于高原作战
我国对印度的军事策略应立足于:要么不打,要打就大打,彻底解决印度的威胁,使其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再与我国争雄。
基于这种策略,与印度开战很可能会是大规模战争,而非小规模的交火对峙。因为小规模战争是无法使其放弃侵略野心的,即便打赢了对方仍会卷土重来。
因此对印度作战的战场不应该选在高原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这种海拔极高、地势极其险要的区域,因为在这种地方打,后勤压力极大,且不利于我国发挥火力和机动优势。
日本人绘制的民国铁路线路图:
可以参考的例子是二战时期的日本,日本最开始制定的入侵路线是从华北出兵,沿着平汉铁路(北京到武汉的铁路)直插武汉,将长江切割为两段,截断南京国民政府退路,最后顺流而下消灭南京国民政府。如果按照这个计划,当时中国在正面战场上几乎没什么胜算。因为战争之初日军士气旺盛,战斗力强于我军,如果日军沿着平汉铁路进攻,那么我军只能被迫到华北平原作战。我军在平原地区与日军作战有三大不利:1、我军机械化水平远低于日军,行军速度较慢,平原地区很容易被迂回分割包抄;2、平原地区日军的火炮杀伤力更大,据统计抗日战争中国军大部分损伤都是日军火炮造成的;3、平原地区我军一旦战败,很容易被持续追击,部队会因为无法得到休整而溃散。装备落后、机械化水平极低的国军在平原地区与日军作战,相当于古代落后的步兵在平原上与精锐骑兵作战一样,完全不占优势,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掉。
但淞沪会战的爆发使日军将主攻方向从华北地区转移到上海地区。上海地区楼房密集,根本不利于日军发挥火力优势,也不利于日军开展迂回包抄。日军只能与我军进行阵地战,为一个个城市据点展开拉锯战。打了三个月才把上海拿下来,而且由于江南地区水网和铁路公路密布,70万国军在战败后可以有序撤退,避免了被围歼的后果。
淞沪会战将日军进攻路线从由北向南改变成由东向西,而花园口决堤掐断了日军从河南进攻湖北的路线,使其只能从长江下游逆流而上发动攻击。因此我军获得了地利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居高临下防守,另一方面可以沿着长江水运进行补给。使日军陷入战争泥潭之中。
因此如果对印度开战,一旦下定全面作战的决心,就应该将战场从高原地区转移至平原地区。因为我军实力强于印军,无论是火力、机动性均在印军之上,因此平原作战相比高原作战更有利于我军。那么平原作战的战场应该选在哪呢?
古代印度基本都是在西北方向遭遇外族入侵:
如果说中国古代外族入侵的路线均是从北到南,长城是中国防御外敌的界限。那么印度古代外族入侵的路线均是从西北到东南。冷战期间,中国可以凭借阴山一带来阻止苏联军队的入侵,只要守好了张家口和锦州就能保证北京的安全。而印度则无险可守,因为古代印度用于防守西北外族入侵的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现在一个掌握在阿富汗手中,另一个掌握在宿敌巴基斯坦手里。因此印度西北方向基本无险可守。
中印人口密度图:
而印度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莫过于恒河平原,一旦从西北方向进攻,敌国陆军几乎可以畅通无阻攻向恒河平原。这就是为什么印度要定都新德里的原因,其目的就是想“天子守国门”,因为敌国陆军想进入恒河平原必将先攻克新德里。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理想的战场是在印度西北部,而非青藏高原。如果我军能从印度西北部出兵,就能顺着平原一路推过去,由于印度大沙漠的存在,也不用太担心侧翼被包抄的风险。反之如果从青藏高原出兵,后勤补给困难,且即便能冲下平原,也有被印军从四面八方合围的风险。
而印度西北部,正是我国的铁杆盟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对于借道给中国应该意见不大。从巴基斯坦出兵,一方面可以与巴军协同作战,更重要的好处是拥有巴基斯坦这个天然的后勤补给基地。
参考二战以来美军作战的历史,二战西线战争美军的补给基地设立在英国,朝鲜战争的补给基地设立在日本,海外战争的补给基地设立在沙特。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约很多后勤成本,比如食品、被服、燃料均可以就地购买,本土仅需运送武器和士兵到前线即可。海外战争中美国本土向前线运送了770万吨物资,但向沙特等国购买了2000多万吨物资,可见就地购买是美军主要补给方式。
到了2030年,如果那时我国已经解决了台湾问题,那基本上就具备了解决印度问题的条件。首先,在台湾回归后,我国东部军事压力将大大下降,海防线可以外推500公里,可以腾出军力来对付印度。其次,按照我国铁路线路规划,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川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洞朗)地区的铁路延伸线,另外中尼铁路和中巴铁路也可以建成一部分。那么我国一方面能够将东部驻军快速调至西部,也能够维持西部战区的后勤。再次,如果届时电动车和光伏能得到普及,我国的能源压力将有所下降,能够在石油禁运的情况下进行持久战。
在解决了台湾问题、能源和后勤压力后,对印度作战只差外交环境了。和收复台湾一样,如果我国欲对印度开战,需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外交环境,至少美国和俄罗斯不能出兵干预,否则一边是同印度在南亚交战,另一边是和美国或俄罗斯在东亚交战,两线作战是我国无法承担的。因此只有遇到类似美俄开战、美国内乱这样的机会,我军才能对印度动手。
一旦中印战争打响,我军就可以从巴基斯坦出兵,从西北方向猛攻印度。后勤方面,巴基斯坦本国能够解决大部分食品和衣物,军队所需燃油也可以在巴国解决。按照海湾战争的规模,美军消耗了3000万吨物资,其中770万吨从本国运输。假设对印度作战我军消耗的物资与海湾战争的美军持平,也是3000万吨,其中2000万吨物资可以向巴基斯坦就地购买,剩下的将近1000万吨物资(主要是武器装备)则需要从国内运输,即便是中巴铁路修建好的情况下,短期内也难以运送这么多物资,因此需要提前在巴基斯坦修建军事基地,用于大量储存物资,安置军队,以待战争爆发初期可以快速投入到作战中来。巴基斯坦有现成的机场,也可以供我方空军战机停泊。
西北方向主攻,东北方向辅攻:
理论上来说,如果以巴基斯坦为补给基地,是可以从西北方向猛攻印度的。届时的选择包括:1、绕到印控克什米尔后方,全歼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驻军;2、大军直插新德里,逼迫印度签城下之萌;3、如果战事顺利,在攻下新德里后可以一路平推,占领印度人口最稠密的恒河平原。由于我国空军实力强于印度,在巴基斯坦提供机场的情况下我军取得制空权的难度预计不大,且平原地区有利于发挥我军火力和机动优势,迂回穿插分割包抄等战术可以充分应用,在后勤不出问题的情况下陆战打赢印度的可能性很大。
但我国不可能去侵吞印度本土,因此西北方向的战局更多是为了牵制/围歼印度主力兵团,以此来施压印度政府和谈,东北方向才是战略重心。在我国主力部队在印度西北与印军作战的同时,我军可从洞朗派出一支奇兵,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东北邦和印度本土分离开来。这支奇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仅要能切断西里古里走廊,还要能守住这块区域,防止印度本土军队通过。由于届时拉萨至亚东(洞朗)的铁路预计已经修复完毕,维持这支军队后勤的难度应该不大。在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后,我军可以沿着藏南逐步蚕食印度东北七邦,并策动其当地独立势力。使这片区域脱离印度控制是战争最终目的。当然风险点在于印军借道孟加拉国,从孟加拉国进入东北七邦。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我军也可以考虑以捍卫孟加拉国领土主权完整、防卫缅甸不被印军侵略为由借道缅甸北部,从缅北进入藏南地区。云南境内高铁运输比较方便,比较艰难的是缅甸北部的交通条件,但这也要比从青藏高原运兵要方便很多。如果届时运-20等大型运输机大量装备,那也可以通过空运来维持印度东北战线的后勤。
与此同时,我军空军部队和火箭军也可以以西藏为基地向印度本土进攻,对恒河平原重要工业基地、机场、发电站进行打击,以瘫痪印度持续作战能力。如果条件允许,我国海军也可以穿越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与印军作战,如果能击败印度海军,则可以趁机占领安达曼群岛。
只要后勤能够保障,且美俄不军事干涉,那我军战胜印军的概率是很大的。西北方向牵制印军主力,威逼新德里;东北方向切断西里古里走廊,策动印度东北七邦独立;从西藏出动空军和火箭军对印度大城市发动远程攻击;海军跨越马六甲海峡进攻安达曼群岛。由于印度军力弱于我国,我军将取得很大优势。
但问题在于如何体面地结束战争,有三种情况,1、印度妥协,双方签订合约;2、印度坚决不妥协,迁都再战;3、双方僵持,陷入战争泥潭。
情况一:
情况一是最理想化的,如果印度能妥协,愿意放弃克什米尔、东北七邦、安达曼群岛,那我军就能够达到战略目标,体面地撤军,而不用担心陷入战争泥潭,引起外国干涉。但印度全部吐出这三块区域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这意味着印度政府将在国民面前声名扫地。对我国来说,优先度方面,阿克赛钦>藏南>东北七邦>克什米尔>安达曼群岛,最低限度也是要求印度放弃对阿克赛钦和藏南的领土诉求,尽可能策动印度东北七邦的独立,堵死印度染指东南亚的可能。
情况二:
由于新德里无险可守,我军如果攻克新德里,印度政府可能会迁都再战。由于恒河平原无险可守,印度政府可能会迁都至德干高原一带。那么我军可以继续进军恒河平原,攻击印度核心板块。
印度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一带,印度南方语言民族各不相同:
印度这个国家和苏联比较类似,民族成分复杂,印度有100多个民族,但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仅占全国总人口30%,主要集中在恒河平原一带,恒河平原也是印度最肥沃的三大区域之一,另外两个区域一个是印度河流域,掌握在巴基斯坦手中,另一个是恒河三角洲,掌握在孟加拉国手中。印度南部则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文化各不相同。维系印度统一的是印度教,和苏联靠意识形态来维护各民族认同一样,印度也是靠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统一。
如果说苏联解体的风险很大,那么印度解体的风险也很大。印度主体民族占比太小,过于集中在北部,一旦未来印度失去了印度教这一维系国家意识形态的法宝,印度南部可能会分崩离析。
如果未来中印战争印度选择迁都再战,那么迁移方向有可能是向南迁移,毕竟恒河平原无险可守。我军大可不必追击印度政府军,而是挥师东进,向恒河平原进军,争取占领这一区域。
印度铁路网极其密集,有利于快速运兵,但存在火车换轨问题:
印度由于平原地区较多,铁路系统较为发达,尤其是恒河平原一带。因此如果沿着铁路线进攻恒河平原,后勤压力是比较小的,也可以快速调动军队。当然考虑到印度铁路采用的是宽轨,与我国的准轨有所区别,因此可能存在更换火车的问题。
印度夏季高温或暴雨可能会延缓我军作战:
在恒河平原作战的一大风险在于夏季高温或暴雨。由于中印、中巴边境秋冬季大雪封山,火车运力受限,因此如果对印作战时间可能会发生在春夏季。但夏季印度高温难耐,且暴雨较多,恒河可能会有水汛。可能会延缓我军行进速度,而且不排除印度会考虑决堤等方式来阻挡我军前行,因此应提前准备好防暑装备和水站用具,避免出现类似苏德战争中德国人面对寒冬的时候棉衣棉被不够的情况。
那么占领恒河平原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埋下战后印度分裂的种子。由于印度南北文化、民族差异太大,一旦印度中央政府南迁,北方可能会形成政治真空区,如果我国能在恒河平原地区摧垮印度政府对基层的统治力,并扶持地方自治的话,是完全有可能在战后使印度走向分裂的(侵华战争日军占领区同样摧垮了中国政府基层统治力)。因为印度之所以能维持统一,一部分原因是印度教这一共同的意识形态,另一部分是北方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可以压制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如果战后印度斯坦族地区陷入动荡,印度中央政府将无力压制南部地方政府,届时印度南部多个邦可能会走向独立。
情况三:
即中印双方僵持不下,陷入战争泥潭的概率很高。由于新德里是恒河平原门户,印度很可能会投入重兵死守新德里,以保证新德里不丢。假如我军攻坚未达到预期,没能攻克新德里,双方可能会在新德里附近陷入僵局。亦或是鉴于印度有核武器,因政治原因我军不想把印度逼的太急。那么这种情况下,西线战场可能会进入对峙阶段,战争的关键将取决于东线战场。
东线战场的目的是蚕食印度东北邦,收复藏南:
如果是西线战场的目的是为了拖住/围歼印军主力,威胁印度首都新德里,那么东线战场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动印度东北七邦独立,堵死印度东进的道路。由于我国西藏南部地形复杂,即便在日亚铁路(日喀则—亚东)修好的情况下,也无法维持大量军队作战,因此东线战场需要分三步。
第一步是主力部队在西线战场(印巴边境)拖住印军主力,威胁印度首都,使印度将机动兵团调至西北一带。第二步是出一支精锐部队,在空军和火箭军的掩护下切断西里古里走廊,斩断印度本土和东北七邦联系。第三步是从藏南出兵,蚕食印度东北七邦,策动当地独立。
这一计划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略微类似,诸葛亮北伐就是趁魏国大军被牵制在淮南,自己亲率主力直奔陇西一带,策动陇西当地独立势力,然后派马谡少量部队镇守街亭,将魏国援军堵在关中平原,待收复陇西后再率军赶往街亭。这一计划打得就是时间差,但由于马谡本人的问题而失败。
所以问题就在于我军能否真的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堵住印军援军呢?难度很大,因为印军可以借道孟加拉国。因此西线战争能牵制住多少敌军很关键,如果能牵制住印度大部分兵力,那印度能投放到东线战场的就会很少;如果牵制不了的话,印度可能会借道孟加拉国,将军队源源不断运往东北七邦。
必要情况下可考虑借道缅甸进入印度东北邦:
如果印度借道孟加拉国进入东北邦的话,我军可考虑以维护孟加拉国领土主权完整为名借道缅甸支援东线战场。缅北地区虽然山脉较多,丛林密集。但道路交通情况明显好于青藏高原,当年中国远征军就是经由缅北进入印度的。如果届时中缅铁路修建完毕,则我军将能以很快速度开赴印度战场。
假定我军能占领印度东北七邦,策动其独立,就能完成战略目标。届时可效仿俄格战争或俄乌战争的模式,西线战场有序撤退,东线战场巩固战机,策动东北七邦全民公投,组建独立共和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仅能够顺势收复藏南地区,还能大大降低外交阻力,毕竟策动独立比直接吞并更不容易招致西方制裁。
总体来看,如果中印爆发战争,即便我军攻下新德里印度政府也很可能不会妥协,会继续迁都再战;如果继续深入印度恒河平原,一方面容易拉长战线,陷入战争泥潭,另一方面也容易遭到西方干涉。因此情况三是最稳妥,也是最可能发生的。
因此最佳策略是,西线战场方面,从巴基斯坦出兵,我军主力向新德里进军,印度必然派重兵死守新德里,我军可寻求机会与之野战,牵制/歼灭印军主力,同时巴军可进攻克什米尔印度守军,趁势收复克什米尔。东线战场方面,当印军主力被吸引到西线战场后,我军可从亚东出兵,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堵住印度援兵通道,之后从藏南地区出兵,蚕食并策动印度东北七邦独立。如果印军绕道孟加拉国,我军亦可绕道缅甸增援。海军方面,如果有条件的话,海军可进入印度洋,攻占印度安达曼群岛,寻求机会歼灭印度海军主力。我空军与火箭军亦可以西藏为跳板,向印度恒河平原重要大城市进行轰炸,破坏其铁路、公路、工厂、发电站、机场等目标,瘫痪其持续作战能力。在占领印度东北七邦后,策动当地公投独立,之后有序撤出西线部队,从事实上将印度东北七邦从印度本土分离出来。
相比战争来说,战后如何处理中印关系更为棘手。如果战后留下一个国力未受充分削弱、但又处处敌视我国的印度,那对我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战后要么持续扶持印度本土反政府势力,使印度陷于内乱之中,使之无力复仇;要么在战后应及时缓和与印度关系,对其适度让利,避免印度与中国走向彻底敌对。
第九章,如果中印冷战
中印进行大规模热战的条件是天下有变,即美国和俄罗斯因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军事干涉;或者中美划界而治,美国将亚洲东部的管理权交给中国。但如果没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中印热战有可能不会爆发,中印将在本世纪中叶进入冷战阶段。
冷战对我国不利,因为到了本世纪下半叶,老龄化的中国在面对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的印度优势可能没有现在那么大(现在是五倍与印度,届时可能是两倍于印度),届时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才能压制印度。
在冷战阶段,中国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协调好于美国的关系,避免美印走向结盟。预计到本世纪下半叶中美印将成为世界GDP前三,如果美印联手对付中国,那中国的压力会非常大,当初的苏联就是因为双拳不敌四手而失败。我国要么联美抗印,要么联印抗美,鉴于中印矛盾不可调和,更可能的情况是与美国搞好关系,至少使美国在中印关系面前保持中立状态。
第二件事就是打造东亚—东南亚联盟,未来世界的趋势是抱团化,只有抱团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我国的战略重心在东亚和东南亚,如果能整合这一区域,建立以黄种人为主体的东亚联盟,东亚、西欧、北美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能合力对抗欧美,也能压制印度,将印度排除在东亚-东南亚贸易圈之外。如果能整合东南亚,未来我国海军可以轻易进入印度洋,从海洋和陆地两面包围印度。
第三件事是在印度周围打造封锁链,这个封锁链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不丹等国,这些国家大多与印度存在地缘冲突或文化宗教对立,以巴基斯坦为例,印巴两国历史上就存在旧仇恨,且宗教冲突尖锐,两国关系基本无法缓和。如果能与这些国家结盟,就能将印度堵死在南亚地区,使其最多成为区域性国家。
除此之外,未来存在的一个变数就是俄罗斯。普京执政时期是中俄难得的蜜月期,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越来越好,甚至结为准同盟关系共同对抗美国。过去苏联是中国地缘上最大的威胁,因此我国需要在中苏边境部署上百万军队,无法全力发展经济。苏联解体后我国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苏联1991年解体,我国1992年全力发展市场经济;60-70年代中苏对峙最严重的时候我国军费开支占GDP比重为5%左右,苏联解体后军费开支占GDP比重仅1%左右)。但中俄关系存在变数,普京可能再干十多年就得换届,一旦未来普京的继承人重新调整国策,与美国联手反华,届时我国将从现在的两面受敌(东面美日、西面印度)变为三面受敌(东面美日、西面印度、北面俄罗斯)。如果俄罗斯假如到反华包围圈,那我国的国防压力会非常大,我国北方可能要再次屯兵百万,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无论是兵源还是财力都会面临很大困难。
因此未来我国在外交上应该如履薄冰,避免全面出击、四面受敌。历史上修昔底德陷阱陷阱中,无论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一战时期的德国、二战时期的日本、冷战时期的苏联均是因为树敌太多、遭到群起而攻之,最终走向灭亡。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引以为戒,我国的地缘环境相比美国要恶劣很多,美国周围无强国,基本不存在地缘矛盾,我国与周围的日、韩、俄、印、越等国均存在很大的地缘冲突,避免这些国家被美国全部拉拢,避免出现全面对华包围圈是很有必要的。必要的时候,如果未来出现俄罗斯倒向美国的情况,我国应尽快与日韩、西欧和东南亚国家甚至是印度修好关系,适度让利,避免陷入外交困境。
后记
现代战争理论越来越需要精密的逻辑论证与大数据分析,据说一战前德国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中,把每一节火车车厢的运力都计算进去。现代战争也越来越需要群体的智慧,一份完整的作战建议可能是多个参谋共同制定的结果。虽然近几年印度经常挑衅我国,但如果真的对印度开战,需要做的规划非常多,要充分考虑到外交、地形、交通、气候、水文、后勤、政治、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等因素。要制定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战计划,难度可想而知,对于民间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文更多只是给提供一个视角,相信参谋部会有严谨得多、且系统科学得多的作战计划。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洋恺宏观》,里面有很多军事历史的内容!